• 126阅读
  • 0回复

泥人和皮人的命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26
第8版()
专栏:

泥人和皮人的命运
米谷
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无锡惠山泥人,具有民间艺术的特色:有的造型端正,色彩淳朴;有的捏作精巧,描绘细致。不但我们的先辈人人称道,连外国人也赞叹不绝。可是总的说来,泥人的命运并不好。解放前,泥人遭到过反动统治者的种种作难;解放后,照理泥人也该翻身了,但却不然:先是在“迷信”、“封建”等罪状下遭受了指责,历代艺人相传下来的珍贵成品和模子,都回了娘家——变成了烂泥。而如今呢,大概惠山上的“泥”太“落后”了,已被外地运去的“先进”石膏代替了;艺人们的“手”太“不科学”了,精描细绘已被上海制造的现代化的喷色器取而代之了。这样,猛一看,好像很“现代化”、“科学化”,可惜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的惠山泥人的特色却看不见了,变成了庸俗不堪的怪东西。
由于同样的原因,一向以平面的美而吸引观众的皮影戏似乎也在走上“立体”的道路:出现了半侧面的皮人;部分“皮”也正在让位于丝织品。不仅如此,在最近作出国演出的皮影幕上,竟使人看到了耀眼闪烁的幻灯海浪。自然,这苦心是可嘉的。海浪也非常逼真。但可惜它们同变了形的、美化了的原有皮人毫无姻缘,就像牛头上装上了一张马嘴。
我想,泥人、皮影之所以在这先进的时代还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恐怕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吧?泥人就是泥人,它同希腊维纳斯应该有别;皮影就是皮影,它同歌剧萨特阔应该有别。这正像不能在祁门红茶和龙井清茶之间划等号一样。应该让爱喝红茶的人喝上更好的红茶,让喜饮清茶的人饮到更好的清茶,而决不是搞出一些非红非清的东西来。
对民间艺术的改造工作倘不按照它们自身的特点进行,那怕用了“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法,也是不行的,结果会把它们“化”为乌有。无锡惠山泥人的命运难道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而这样干下去,谁又能保证今天泥人的命运不就是明天皮人的命运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