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读“争鸣”文章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05
第8版()
专栏:

读“争鸣”文章有感
厚非
由于编辑业务的关系,经常有机会拜读来稿中的有关古代作家的争鸣文章,耳闻目染,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种僵硬的感觉:仿佛我们的祖宗,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极端进步的,一类是极端反动的;一类是反人民的作家,一类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除此之外,根本不可能有第三类作家。而且,同一个作家,往往在两位批评家的看法中,形成鲜明对立的不同评价,而据说这又都是凭借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的结果。例如,“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在一部分人当中,就被称为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现实主义作家”,连他所宣扬的封建教条,也是属于人民的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在另一部分人当中,他却被贬为最反动的封建说教者,连他所深切同情、真实反映出来的有时代意义的社会悲剧,也一笔抹煞了。推而广之,做了南唐皇帝的词人李煜,不是爱国词人,就是封建皇帝;苏东坡因为曾经反对过王安石变法,于是文学史上也除了名,而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因为有许多深刻地暴露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就否认他在“长恨歌”里对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流露过同情和歌颂。除此即彼,不可能有第三种现象。论者各执一端,振振有词。在争鸣的气氛里,还往往使人嗅到一种不正常的味道,那就是争鸣,似乎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而是争论双方都只为维护自己的观点,片面地搜寻论据,本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种争鸣中,却形成了两种简单化的极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表面上针锋相对,骨子里是互不干涉,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使问题前进一步,彼此都死握着“量文的铁尺”,相持不下。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在这种夹缝里,我不禁发生一点小小的怀疑:难道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作家和作品,就真能在这种“量文的铁尺”下完全地一个不漏地截然分开吗?!在我们的文学史里,确实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家,既不能驱逐出境,也不能厕身于人民作家之林,他们的作品,就是呈现着复杂矛盾的现象,而作为文学遗产,却又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接受的。一个严肃的批评家,是应该也必须还他们以历史的真面目。鲁迅有一句名言:“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却是值得“各执一端”的批评家们三思的。
也许有人说我在拥护“中庸主义”,或者脱不掉被扣上一顶“观点模糊”的帽子,不过,我想,瞑目在九泉之下的古代作家,总也希望他的创作受到现代人的科学态度的“礼遇”,而不愿意在争鸣声中,一会儿被吹捧到虚无缥渺的云霄,一会儿被打进十八层地狱,一会儿受歌颂,一会儿受辱骂;而广大的普通读者,是更不愿意在这种莫衷一是的夹缝里讨生活的。如果这算是“中庸主义”或“观点模糊”,我却希望它也在争鸣声中,争得一席地位,使人们能看到一点历史和古人的真面目,免去死人和活人的许多灾难和苦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