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谈“选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08
第7版()
专栏:

谈“选本”
齐士
我有时仿佛感到,我们现在又到了一个“选本”的时代了。走进书店,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选本,但是想找一套比较完整的全集,可就比较难了。
所以出选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譬如选本可以节约纸张,照顾读者的购买力和他们读书的时间和精力。这可能都是出于一片善心。选家们、作者们或者翻译家们自然也可以说,某些作品不算精品,或非代表之作,或因时过境迁已失其时代的社会的意义,或因“主题”不积极或“政治性”不强,等等,可以不必入选。有的的确是出于认真的严肃的考虑,而有的却由于出版家们的某种“标准”的影响。
一个选家,一个作者,一个翻译家,可以根据一定的准则编选诗文,也许这种编选是很有益的,或就某种现实条件来说是必要的。我们不能一概反对“选本”。但是如果由于一己之好,文艺观点的偏颇,或因一时风尚所趋,而使精品让位,可就值得斟酌了。读者倒是不只喜爱肢体,也喜爱毛发,况且所遗者未必就是毛发,而且即使毛发也还有毛发的价值。读者常想把他所喜爱的作者引为知己,看看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怎样地从不成熟到成熟,经历了多少曲直、明暗、高山、浅川,他们很希望“得窥全豹”。
说到这里,我倒很愿意引述一下鲁迅先生的一段极有意义的话。他说:
“如果随便玩玩,那是什么选本都可以的,文选好,古文观止也可以。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之六)
鲁迅先生所指摘的,当然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却不可不引以为鉴。文学不是短暂的现象,而是源深流长的事业,我们应该打算得长远一点。而且,有些作品,需要社会的群众的长期的鉴定。总之,好的选本当然是需要的,但同时也应该郑重地多出一些诗文全集(或分单册陆续出版),这就整个的文化发展来说,是有好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