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2阅读
  • 0回复

中庸的利己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09
第8版()
专栏:

中庸的利己主义
马铁丁
鲁迅曾经激烈地反对过中庸之道,把它看做我们古老文明中的一种毒剂。我们至今还能够记得,鲁迅这种举动,曾怎样地鼓舞了人们的改革的勇气,冲开了那时代保守的藩篱。
革命精神和中庸之道是势不两立的。二三十年的大革命风暴,总算扫除了那种中庸的妖氛。时至今日,大家好像连这个说法都不愿意提起了,年青一点的人对它格外生疏。但是,如果仔细想来,正如我们的古老文明中的优秀传统不会消蚀一样,中庸之道也不见得就一扫而光,只不过附着在另一些身上采用另一种表现形式,达到另一种程度而已。
不信,请听以下的论调:
既不要太积极,也不要太消极。太积极易犯错误,易招人忌;太消极,自己不能升级,事情也要做坏。于是,既不把事情做好,也不把事情做坏。平平复复,马马虎虎,对付对付,走一种极稳妥的路。
两种相反的意见取其中。反对一方,生怕得罪人,甚至有失去适度的危险;赞成一方,显得自己太无创见,面子也不好看。“你也对”,“他也对”,最重要的“我也对”,于是皆大欢喜。
既不要太自我批评,也不要不自我批评。太自我批评,有损威信;不自我批评,又不得下台,工作也不能改进。于是,轻敲碎打,不关痛痒的自我批评出现了;高戴“帽子”、空无内容的自我批评出现了;躲躲闪闪、避重就轻的自我批评出现了……。
如此等等。
说来,这种形形色色的中庸之道,也确有其中庸主义的目的:既无损于人,也无损于己,既不有负于人民,也不有负于自己。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差的。不幸的是:这种中庸之道事实上是自己驾于别人、人民之上,第一个被看重的是自己。因之,就不能不有意无意地有一定程度的“损人利己”了,于是,中庸之道的骨子里便成了利己主义。好在这时还没有达于极端,可算得是中庸的利己主义。但,既然是利己主义,剩下那一点“令人感激”的“中庸”,也怕不会长远了。
况且,中庸之道的为害,又何曾“中庸”!它,抑止了多少改革的勇气,筑了多少保守的藩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