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国画的推陈出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0
第7版()
专栏:

  国画的推陈出新
 陆元鼎
唐、五代、宋、元、明的绘画,十之九都是写真山、真水、真人、真物的。如唐边鸾的翎毛,五代洪谷子的山水,宋李成的枯树和宋徽宗的花鸟,元黄大痴的山水,都是写生的,明九龙山人(王绂)和沈石田(周)的山水,也曾写生。其他如“唐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见异鸟游泳波上,悦之,因召阎立本其状画”、“唐天宝初,陈闳以画马称,诏令韩干师事之,而怪其所画之马与陈闳不同,因问其故,干答曰: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等等记载,在画史里俯拾即是。都可以证明我国古代绘画确是写生的。又宋代的张择端,将当时汴水最热闹的地方,画成“清明上河图”,这画上木拱桥的每一部分构造,都详细地在画面上表现了出来,而又符合透视的原理,描绘得非常真实,不写生是办不到的。二十年前,我曾在上海大风堂看到古代艺术大师们遗留下来的粉本(古人的速写和素描本),其中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可见古人也画速写和素描,也同样依靠它来做创作的准备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国画家应该取法的,同时也是国画批评者们应予注意的事实。
古人论画:“师今人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所谓师造化,即是写自然界的美和现实中的一切,而不是临摹古画,所以古人的绘画遗产里,确有可以采用的、能反映现实的国画技法,值得我们以很大的注意加以研究。又说:“师法舍短”、“食古而化”,这同我们今日的目标——批判地接受遗产相暗合,就是要在丰富的古代绘画遗产里,选择能反映现实的技法来运用,求发展,求推陈出新,以提高艺术技巧,并创造新的民族风格的技法。
但是,古典绘画,技法并非完全可取的,例如米芾父子的画我认为是概念的,脱离实际的。我为了要彻底了解米点的优点和真实性起见,曾先后几次趁雨登杭州玉皇山、徽州黄山和烟台南山,最近又数次雨中登烟台毓璜顶,欲观米点雨山的美,可是结果大失所望,除在杭州玉皇山见到些微相像外,旁的地方竟找不到一些像米点的雨景,这使我否定了以米点来表现雨山的老观念、老方法,因为它不能反映自然界的美。雨山的确很美丽洁净,在山岚袅袅上升的时候,云悠悠然在高山间荡漾着,忽而云锁山腰,忽而丛林中断,忽而近山失踪,忽而远山突现,山、石、树、草大大地增加了黛绿色,使人心目为之一清,确可画出极美丽的图画,而米点不足以表现其百一,反而减少了它幽美清净之姿和变化无穷之景,如果死抱住米点为画雨山的唯一笔法的话,适足成为我们适应新内容而创造更好技法的障碍。
有人对使用皴法的限制很严,如麻皮皴(南宗的皴法)中不能间用斧劈皴(北宗的皴法)等,我认为这限制不当,一图中可以参用其他皴法,只要有助于表现真实形象,并需求得和谐的效果。
至于摹古,固不失为提高技巧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专事摹古而不创作,就失去了临摹古画的原意,所以我的意见是:“为了创作,可以摹古。”明末董其昌大力提倡摹古,造成了后来的风气,因此清朝一代的大部分画家,以临摹古画为主,专在古人作品里兜圈子,往往在一幅不知所云的画上,题上“抚黄大痴笔法”等款识,闹成笑话。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和以摹古为能事的偏见,不事创作的恶习惯,我们应当切戒。
民族风格在国画艺术的形式上所反映的几个特点是:(1)要有远近、主从、收放、虚实和疏密的章法;(2)要有转折、曲直、粗细、刚柔的笔法;(3)要有浓淡、枯润、求朴质而不求华丽的墨法,也就是含蓄的着色,而以擦与渲染来表示阴阳向背。掌握了这几项特点后,就会产生生动的气韵了。这特点,我们可以从古绘画里体会到、学习到。
有分析、有批判地汲取古典绘画的优良传统技法来反映现实,我们必须在国画遗产上再实践、寻找其中的现实主义技法和民族风格的特色,也就是国画的精华。在这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创造新的富有民族风格的技法,使它更可适合于反映现实生活,才能创作符合群众需要的国画,而不致落于时代的后面。国画需要从现实生活里汲取题材和形象,使作品增加生活气息和真实动人的力量,这是早经肯定了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吴道子、周昉等的人物画的线条,黄大痴、董源、巨然的山水笔法,也是我们汲取精华的对象;边鸾、钱舜举等的花鸟画法,也足为我们参考。凡是能反映现实的技法,都可以作为我们创作的有力帮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