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谈全国国画展中两幅山水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0
第7版()
专栏:

  谈全国国画展中两幅山水画
  胡佩衡
刘海粟先生画的“富春江严陵濑雨雾”,在这次画展中,是出色的作品之一。这张画横约三尺,高约二尺,用生宣纸一气写成。近山一座,近坡一层,坡后有几层远山,它重要的部分,就是一片滩水和水上木船两只。这张画幅面不大,点缀不多,但是表现非常的突出,使看的人一望就被画中的滩头丽景吸引住,感觉到心旷神怡,因而观众大都喜爱这张画。我细细研究它,近山近于马远、夏珪的画法,远山近于李成的画法。作者的技法熟练,能融化古人的笔墨技法,突出地描写祖国大自然。近山上几棵小松树,松树后边又用淡墨点些杂树,便觉气象深厚,可以了解他在创作上的构思是很细密的。船上的人物简练得神,从船夫的神态上,可以说明船正行在滩头激流中,表现出作者素描很有根底。画中最妙的就是一片滩水,这片滩水占全画面的绝大部分,最近处有几块用浓墨画成的小石,小石的旁边也用浓墨画激流的水花,此外用淡墨画雨雾迷蒙的气氛,借用一般画平泉的钩水法来表现滩水,完全抓住了滩水激流的动态。我在今年春天,到桂林写生,在漓江坐木船走了好几天,看到了几十处滩水激流,体会了滩水流动的神态,所以一看海粟先生画的滩水,我很钦佩他处理的精妙。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这一片滩水,正符合古人用笔的精神,能把滩声画出来了。
至于他表达雨雾,仅用淡墨密点,笔笔见出力量,一经渲染,气氛愈显得雄厚真实,远山下部留出白云一横,更觉含蓄不尽,真是雨雾中滩头激流迷蒙的景色。
再者,这张画并未染天,并且全幅不着颜色。有人说,只有用重颜色,才能表达真实景物。这是不尽然的,实际上国画的水墨作用,变化无穷,古人说墨分五色,是不错的。不过学画的人,作水墨画是很难掌握的,程度高的画家,着色画是好的,不着色的画会更显出用墨的高妙。我认为这张画含有古人所说的“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去来自然”四大优点。
海粟先生既有国画的根底,中年又力研西画,以吸取西画的长处,近来更努力从事国画的创作,对于民族绘画的遗产,很用心研究,用传统的技法,来创作现实主义的作品,才有今天的成就。
吴湖帆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他的技法高妙,气韵雅秀,是国画界都知道的,用不着我再来称赞。为了给学习国画的人介绍国画技巧,所以我把他的“云中山顶”一幅山水画,进行分析研究。这张画的题材既是云中山顶,山顶要画出雄奇壮丽,尤要写出表现云雾的若隐若现的神态,方能表示出山顶是在云中。画中白云错落,从上端一直到纸底,画尽了云的变化,尤妙在九叠泉水曲折地下泄,汇集成瀑布,奔入云中。这样一来泉水的描绘是灵活的,它把山石破开,山石更显得参差有致。既用云表示深远,又用泉水表出高远,这都是古人遗留下的技巧,也就是最能表现的最美的构图方法。
再看山下的树,两棵古松一直一偃,处理得很有变化,在松树后边居然用大混点画树,非程度极高的画家不敢这样画。在大混点树旁又用浓墨画两棵蟹爪式霜树和丛生的小树,处理得也非常自然,意境很像沈启南、文徵明的趣味。画树在山水画里占最重要的地位,看着很容易,实际很困难,曾见有两位画家所画的泰山绝顶和富春江的桐君山等画幅,里面画的树十分幼稚,画家的根底如果不深,笔一落在纸上,立刻就显露出用笔不妥当。我希望一般热爱国画的人,不可仅在皮毛上着眼,必须注重根本技法上的功夫。再者,这张画最上层就是山顶,山石的表现,用笔不多,错落自然。在勾皴里用较浓的墨提一两笔,就能显出精神清爽。山顶上一部分的小树用圆点,再下一部分的小树用横点,这都是能融化董、巨的画法。至于渲染的淹润含蓄,更算是极尽画山水的能事了,要不是善于用生纸渲染,决不能表现得如此雄浑。这幅画,在展出的山水画中是出色的一幅。
这届国画展的山水画,占出品40%,但用笔用墨能恰到好处的实在不多。我希望一般的山水画家,学习古人的传统技巧,同时要行万里路,由写生过程,再进行艺术加工,然后才会创作出艺术性高的作品。湖帆先生描写大自然,有很大的成就,若再能更深刻地多多体验生活,不但必然会为祖国创作出更多出色的作品,同时也必能创造出更多高妙的技法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