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根治淮北地区内涝灾害 安徽省拟定同农业三改结合的治涝方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2
第3版()
专栏:

根治淮北地区内涝灾害
安徽省拟定同农业三改结合的治涝方案
据新华社讯 安徽省将采取新的措施来根本治理淮北地区的内涝灾害。
这些治理涝灾的新措施,是以“蓄水”为主。在高地做好沟洫畦田就地蓄水,以减少地面流水向洼地集中;洼地、筑圩改种水稻,死洼地区挖塘栽藕养鱼;同时结合进行河道的疏浚整理工程和建立排水系统。上述这些措施是中共安徽省委详细研究了今年淮北地区遭受严重涝灾的情况后制定出来的。
几年来,治淮工程在免除涝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过去采取的措施是以“排水”为主,到了汛期,淮河河水来量很大,中游水位一般都比堤外平地高出一公尺以上;另外,淮北平原四千五百万亩农田的雨水,有四分之三也都要流向淮河(其余流向洪泽湖)。因而,这些通向淮河的支流,虽经疏浚,在大雨之后仍然会受淮河顶托,河水汇集在沿淮低洼地区排泄不出,造成涝灾。今年汛期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都没有溃决,可是淮北地区仍有数百万亩农田成灾,就是这个原因。
目前降低淮河干流水位的措施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治淮委员会和安徽省水利厅根据中共安徽省委的指示,和蚌埠、阜阳两专署共同研究后,拟定了与“农业三改”相结合的治涝规划方案。这个方案要求:从今冬明春开始,淮北地区争取在五年左右达到免除1956年型的内涝灾害,在一般雨量年份,除死洼地外,做到所有圈圩的地方都有条件获得丰收。
今年淮北种植双季稻早稻又获得成功。这说明淮北地区的土壤、雨量是适宜种水稻的。问题在于如何逐步改变广大农民的耕作习惯,并教给他们筑圩、打畦田和种稻的技术。安徽省农业水利部门十分重视筑圩工作,目前正在加紧训练干部,调配人力,预计在10月底和11月初,各县的筑圩工程都能开工。有关的河道疏浚及修筑涵闸桥梁等工程也将由治淮委员会统一规划设计,在今年冬季开始施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