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牧区物价政策要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2
第3版()
专栏:

牧区物价政策要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王再天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以来,由于执行了比较合理的价格政策,逐渐缩小了畜产品和工业品解放前那种极端不合理的剪刀差的现象,对生产发展,对牧区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近两年来在物价问题上也发生了一些不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新的情况,概括说来就是:自1953年以来,许多畜产品的收购价格逐年下降,而农牧民生产和生活的必需的工业品和粮食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这里,我用几个数目字的比例和事例说明所存在的问题。
1955年10月商业部指示,为了保护耕牛,将耕牛的收购价上调15%,将菜牛的收购价下调15%左右。内蒙古牧区只有大牛和小牛之分,没有耕牛和菜牛之分,能作菜牛的都是好耕牛。商业部在具体规定牛的价格方案时,把内蒙古自治区牛的收购价格统按全国残菜牛收购价格下调,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二次下调,牛的收购价格下降了13%到20%,牛皮收购价也下降了20%,羊和羊毛价格也有下降。以同样的牛同邻省比较,价格相差20%到30%。内蒙古是牲畜的产区之一,收购价低于邻省也只能是相应的,但相差如此悬殊,群众是有意见的。牛价大幅度下降的结果,就影响到牛和羊的比价,影响到羊毛和棉花的比价。基层市场一斤半左右羊毛,才能换到一斤絮棉。但是牧民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价格如何呢?正与上述情况相反。以1956年与1952年作比较:砖茶上升28%,丝绸、蒙古靴子上涨20%,马?上涨20%到60%,牧民吃的主食之一炒米、糜子米统销价上涨到28%至36%。
这种不正确价格的规定,影响了牧民的生活改善,影响了党和人民政府与牧民的关系,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索伦旗有一个贫苦的牧民叫明仓,政府曾贷给他一些款子扶植他生产,他用贷款卖了三头牛,连原来自己有的一头共四头,三年之后发展到八头牛,但因为牛价低了,如果把贷款还清,就得把八头牛全部卖掉。为此这个牧民常和银行的下乡干部“捉迷藏”。
另一个例子:由于牛价本来就低,半农半牧区的许多农牧联合社都因利少,不愿养牛。群众说养牛不如养羊,养牛羊不如种地;羊还可以每年剪二斤毛。农牧兼营的合作社,都是以农业收入来弥补畜牧业的亏损。由于对牧区价格政策未能随着新的情况做适当的处理,使畜牧业的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大牲畜发展的影响。对于全国的情况,我们不大了解。但是,依据近几年来的情形看来,对于牧区价格政策的规定,是没有能够很好地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的作用的。
毫无疑问,国家的价格政策,应该首先着重研究解决重点地区的、多数人的、大宗产品的问题,不这样做就不利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多数人生活的改善。
我听了李先念同志的发言提出的四条成绩、六个问题、七项政策,说得是对的,但感不足者对于涉及牧区牲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问题未明确提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物价问题,除涉及到国家积累,人民生活的改善,涉及到生产的发展,牧区物价问题还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如何帮助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价格政策时,能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物价问题,尤其是牲畜和畜产品以及销售到牧区的工业品和粮食的价格问题,我想少数人的问题一经注意也最容易得到解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