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记圣地亚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4
第6版()
专栏:

记圣地亚哥
萧光

圣地亚哥给人的印象古老而年青。它保留着旧时代的妩媚,也具备了所有现代化城市的设备和喧哗。
圣地亚哥以它美丽的背景出名。在市内可以望见顶上盖着白雪的安达斯山。随着风、云、雨、雾的天气变幻和日出、日落,雪山也不时更换着银灰、深灰、银白、淡青、浅紫或深红的色彩。有时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迷人的景色。
著名的圣他·露西亚山靠近城市的中心。这是一座陡峭的岩石小山,圆锥形,有二百三十呎高。弯弯曲曲的石级蜿蜒盘向山顶。满山都是叶肉肥硕、长得奇形怪状的仙人掌。圣他·露西亚山被智利人看成是圣地亚哥的陆标。在1541年,西班牙人彼得罗·瓦尔第维亚带着一百五十个兵士来到了这里。他在圣他·露西亚山上建造了炮台,并在山下用泥砖和稻草修筑了原始的住宅区,那就是圣地亚哥的雏形。这座城在智利争取独立的战争中迅速地发展起来。1818年4月5日经过了赫赫有名的马依波战斗,圣地亚哥便成为智利的首都。
在圣他·露西亚山上能够观看全城。圣地亚哥的风景线从山的四周向外展开:东北角上是一千呎高的圣·克里斯托佛山,有电缆车载送游客上下。顶上立着一尊巨大的白色圣母像,据说是从巴黎运来的。虔诚的天主教徒常来这里祈祷,我们看见在圣母像的基石上挂着一排排刻着名字的牌子,祈求圣母保佑健康,脱离病痛;还有恢复了健康的残废人,把他们过去用的拐杖拿来放在这里,表示谢意。山坡上各色鲜花和绿草织出种种奇妙好看的图案。专门培植出来的棕榈,树干粗圆、树皮如鳞片倒生,活像一只只巨大的菠萝蜜。动物园设在半山腰里,水獭、戴帽猴、美洲骆驼、食蚁兽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山脚下环境幽静美丽,是全市最豪华的住宅区;工厂和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刚好同它成为对角,在城的西南。
以圣他·露西亚为顶点向东形成的三角形地带是繁华的商业区。流线型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外国商品的巨幅广告到处可见,特别惹人注意的是美国的可口可乐和埃索牌汽油。
老圣地亚哥的建筑物大都在西班牙同阿拉冈人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了;加上地震和海潮的侵袭,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但是人们从全由石头砌成的大教堂和古色古香的圣·多明各教堂以及其他一些建筑物身上,还是能够看出一百年前圣地亚哥的模样。这种高大结实、装饰朴素的建筑曾经风行一时,特别是表现自然的雕刻的花样;被建筑家们称为安第斯风格,继续运用在当代的建筑物上。
圣地亚哥最主要的街道是以智利的国父勃·奥黑金斯来命名的。这条宽达三百五十呎的庄严大道东西横贯全城有好几哩长。圣他·露西亚山、国立图书馆、智利大学、天主教大学和著名的自由广场、巴圭达诺广场全在这条街上。高大的树木密密地站在街道两旁,连接成一条条绿色的长线。街中心是宽阔的散步场,草坪修理得整齐美观,边上散放着许多供路人休息的靠椅。每隔不远就能看见一座精工细琢的喷泉或纪念铜像。这些铜像大都出于智利著名雕刻家之手,神色栩栩如生,像奥黑金斯的骑马铜像就是这样。我们初到圣地亚哥的时候,正赶上奥黑金斯纪念周开始,铜像前面放满了政府和各界人民献的花圈。中国民间艺术团也去敬献花圈,表达我国人民对智利民族英雄的敬意。
奥黑金斯是智利人民争取独立运动的领袖。智利在1810年就宣告了独立,但独立的真正实现还在连续不断的斗争之后。当时,这位爱尔兰父亲和智利母亲的英勇儿子,得到阿根廷将军圣·马丁的援助,曾经领导智利人民从陆地和海上击退西班牙和秘鲁侵略者,建立了新的国家。
奥黑金斯当了总统。1818年在他的领导下,拟定了智利第一部宪法。他推行许多新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奥黑金斯的这种做法,加上他的民主倾向,遭到顽固势力的激烈反抗;终于在1823年被迫辞职。但是奥黑金斯的名字受到每一个智利人的尊敬。1842年奥黑金斯死在秘鲁,二十七年以后,遗体被运回智利,迁葬在现今圣地亚哥大公墓的中心。他的遗物全部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

圣地亚哥有一百四十多万居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居民迅速增加,房屋、交通工具和食物供应等都成了问题。一般居民住的很挤。一间窄得只能搁下两张床的小屋,往往便是四、五口之家。早、晚上下班时间,公共汽车站上挤满了人,搭不上车的只好徒步。
在圣地亚哥没有遇见过一个印第安人,智利朋友告诉我们:西班牙在征服智利的过程中,几乎已把印第安人全部消灭了。现在除了南部的森林里还有少数而外,北部沙漠和中央谷地已找不见纯印第安人的影子。智利人兼有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以及一些北欧民族的血统,是在重重患难当中搏斗了四个世纪之后才形成的一个民族。
智利人有着拉丁族深色的头发和眼睛,印第安人的宽额和较大的嘴巴。韵脚带有丰富谐音的西班牙语是统一的语言。据说在拉丁美洲所有讲西班牙语的国家里,秘鲁和智利讲的最道地。知识分子普遍能说法语或英语,孩子们在中学时候已开始学习外国语。
西班牙文化对智利的影响显然很大,这一点从建筑风格,美术、音乐、舞蹈以及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上都可以看出来。只是近一、二十年也有些改变:美国正在日益扩大它的影响。街头的书报摊上,摆满着美国的画报和杂志。诸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时代”、“生活”和“读者文摘”以至供家庭主妇翻阅的“家务”,专给儿童看的“滑稽画刊”……;简直无所不有。几家美国大报都有拉丁美洲版,最迟隔一、二天就可看到。书店里,英文书之多仅次于西班牙文,但绝大部分是些侦探、凶杀和言情之类的小说,古典文学或现代真正的文学作品极少。宽银幕电影院有五六家,放映的几乎全是美国好莱坞的片子。从片名也许能了解内容的一斑:“这全是上帝允许的”、“桃色事件的结局”、“山谷的皇帝们”……。人们似乎对美国电影并不特别感兴趣。我们去看“蓝色的深海”那天,观众不及座位之一半,据说女主角费文丽还是最富有号召力的明星之一。同一天,放映苏联“大马戏团”的影院却场场客满。
智利人活泼、好动。星期天很少在家休息。这天,博物馆、展览馆全部开放。圣他·露西亚山、圣·克里斯托佛山、森林公园以及所有名胜和公园,游客都熙熙攘攘;各个广场、散步场和儿童游戏场,人也比平时多得多。青年们喜欢跑到离城有两三小时汽车路程的雪山上去滑雪;有的就在空地上比赛足球,一下子吸引许多偶然路过的观众。足球在南美非常风行,人们对它的“着迷”不下于西班牙斗牛。
赛马也是当地的一项重要娱乐。智利朋友曾陪我们去参观圣地亚哥西南的一个赛马场,它有着一条泥铺跑道和两条草铺跑道,是南美最好的赛马场之一。赛马的季节从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开始,直到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每当星期天和假日的下午赛马举行的时候,观众成千上万。人们喜欢到这里来欣赏快马奔驰时的惊险和紧张。但有钱的人以赛马来赌钱。每场输赢还很大,因为赛马而倾家荡产的故事在这里并不新鲜。

智利的立法和行政的首要机关聚集在圣地亚哥的中心市区。
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去参观智利国会大厦。智利众议院议长杜拉姆先生和参议院议长亚历山德里先生在那里接见了中国民间艺术团。
杜拉姆议长亲自引导我们参观众议院的议事大厅和参、众两院举行联席会议的地方。一百四十七名众议员座位的分布很有趣:左派坐左边,右边坐右派,“不左不右的党派”坐中间。他给大家表演主席台用电铃制止议员们的吵嚷,还说,在我们这里,议会中争争吵吵是家常便饭。
智利现行的宪法是1925年重新修订的。议会是参、众两院制:众议院每四年选举一次;四十五名参议院议员的任期是八年,但每四年改选其中的半数。
智利将在1957年3月举行议会选举,现在已是一片选举气氛。目前国会主要围绕两项提案进行讨论:一项是取消禁止共产党活动的法令;另一项是解除对物价和工资的冻结的方案。后者近来已变成智利最火热的争论的中心。
智利一向靠出口铜和硝石换取外汇,农业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食用需要。每年大量进口麦子(面粉)和牲畜(牛)以补充不足,还有它自己不能生产的糖、棉花、橡胶、可可、咖啡和巴拉圭茶。智利朋友介绍,近十多年来,智利的经济每况愈下,生活费用平均每年上升200%。据“南太平洋邮报”报道,1956年上半年已上升了40%。
政府采取冻结工资和物价的对策,结果吃亏的还是职工,原因正像智利工人统一工会主席布莱斯特说的那样:“当工资被有效地冻结着的时候,物价却被允许自由地寻找它多变的水平”。大米、面粉、油脂、牛肉、糖、茶叶……所有政府限价出售的物品另有它自己的价格;房租照官方定价干脆租不着。买东西,还需按物品的自产、外来和比值,付给自3%到20%不等的附加税额。
当地报纸以“工人首当其冲”为题,要求政府注意它“抵制通货膨胀方案的千斤担子已经沉重地压在工人阶级的肩头。”一般工人每月工资一万两、三千比索(五百三十智利比索约合一个美元),房租占去了全部工资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钱不知道该买面还是买柴?许多人付不起房钱就跑到城郊的戈扬巴区去,自己找树枝和木片搭小棚子住。西班牙语“戈扬巴”,是蘑菇的意思。戈扬巴的房子也真和蘑菇差不多:有顶棚和柱子,却没有墙壁;人就像住在一把大伞里。圣地亚哥的冬天有时冷到零度,戈扬巴居民既买不起火油也没处找木炭,就那么冻着。
8月底,中国民间艺术团快离开圣地亚哥那几天,智利全国银行职工举行了一次总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六党联合的人民行动阵线在激进党员和长枪党员们的支持下提出一般工资增加35%的议案,反应极好。伊巴涅斯总统改组了1952年上任以来的第五十次内阁,更换了第九任经济部长……。一般认为增加工资的问题已有希望;但关于整个问题的如何解决,始终不曾听到比较一致的意见。(附图片)
圣地亚哥奥黑金斯大街 萧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