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盐的世界——柴达木通讯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8
第2版()
专栏:

盐的世界
——柴达木通讯之二
本报记者 顾雷
在西宁时,我曾被青海日报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个事实惊住了。有一位人民代表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根据对盆地三个盐池预查的结果,盐的储量可供全国六亿人口(每人每年吃十斤)吃八千六百九十年。看后,觉得这种计算可能有夸大之处,理由我是没有的,于是想很快进入盆地,特别是先到茶卡盐池看看。
汽车跑起来像箭一样。西宁离茶卡二百九十七公里,坐大汽车要跑一天,我们乘的是小车,走的快一些。从西宁出发时间是七时半,十时便走了一百二十公里,到了倒淌河。这个地名是因为“天下河流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而得的。又前行十余公里,行车的西北方向,隐隐出现一条凸起的深绿色的带子,在阳光的闪耀下,微微地跳动。这就是青海湖。不久,汽车便进到湖边,沿湖而行,离湖的最近处,可看见浪花频频地拍打岸边的石头、草地。湖心山,矗立在遥远的海中心,像几块巨大的峭棱雪白的玉石插在海中,可惜它和面积四千二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的湖水比较显得太渺小,只像大海中的一点白帆。相传,古代有人牧牝马于湖心山,马得龙种怀孕,生下的马日行千里,名叫“青海骢”,所以湖心山又叫“龙驹岛”。隋炀帝就干过这种傻事,曾放牝马在这个山上,求过龙种。过去,不管在什么时候,日行千里的马从来是没有的,不过是幻想。今天,我们正乘坐着钢铁的“千里驹”——汽车驶往柴达木。这时,我无心细看湖边上的牧群、欣赏周围水草丰美的景色、聆听牧民们的歌声,想尽快地到茶卡。
越过拔海三千八百公尺的橡皮山;在离茶卡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就望见盐池了。这是一幅多么雄伟而壮丽的景色啊!看去,湖天一色,湖面闪烁着刺眼的白光,把周围的高山、草原照得异常明朗,它像一个散发光亮的巨大的源泉。车到茶卡,西下的红日已快掉进大地。盐池离我们要住宿的地方八公里,我立即乘车赶到湖边,黄昏同时也到了湖上,挖盐的人已经下工。我只得站在湖边看了看这凝固了的盐湖,和身旁小山一样的粒盐堆,便去找盐厂的负责同志去了。
厂长赵启泰同志很热情。从他的谈话中我知道了盐池的概况。
盐湖的面积东西十七公里长,南北九公里宽,总计一百零四平方公里。储量五亿吨。盐层厚度最深的十六公尺,一般的是四至五公尺。完全是手工生产,用钻子、盐勺和锨。每个工人一天定额是三吨,有的工人能挖到六吨半。运销青海、甘肃、陕西等地,用汽车由湖中向外运,运输成本太高。去年,在湖中挖一百斤盐,成本是四点二分。可是,由湖里运到岸上,每百斤盐的运费是一角五分,再运到别处更贵了。
这里的盐有很多特点:含氯化钠高,平均在98%以上。它是天然结晶,下雨时也可以生产;更生的快,把盐挖出来,里边的水一见太阳就飘盐花,很快就结晶了。真是永远挖不完啊!
茶卡盐池像整个柴达木一样,多少年来也被人遗弃了。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宁的统治者对茶卡的盐已订有盐律,抽过盐税。马步芳统治青海时,也从这里搜刮了一些金银。但是,一两百年来,大都是由当地的牧民自由开采,他们挖的盐除去缴税外,剩下的很少,所以,尽管采盐的时间已很长久,采出的盐和盐池的储量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青海解放以后,这银的海洋,才射出光芒。1954年生产盐一万多吨,到1956年是十八万七千五百吨,采盐的工人也由五十个人发展到四百五十个人。
厂长赵启泰同志是青海乐都县人。1946年,他在马步芳的逼迫下,走出了家乡,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在晋绥一带。对于故乡的怀念,使他作战时变得勇敢了。革命胜利了,他复员回乡,便到茶卡盐池工作,同大家一起辛辛苦苦地经营这个小小的企业。开始,这里交通不便,盐的产量一直无法增加。生活条件也很坏,住在几间破房子里,没有菜吃,没有煤烧。可是,他相信终会有一天,生产的规模会扩大,茶卡会变得热闹起来。这一天终于来了!公路畅通了,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柴达木盆地,地质人员在盆地找到了各种矿藏,新铁路线的勘测工作已越过盐池,北京派来了盐源勘探队,柴达木盆地的建设生活沸腾起来了!虽说茶卡的盐不过是盆地财富的一部分,但它是个伟大的部分。因为选择盐厂厂址的工作在这里已经开始了!他们现在正忙着建房屋,准备接受更大的任务。
第二天早晨,我向茶卡告别了。由这里进盆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南,沿盆地的东缘和南缘,经察哈乌苏、香日德、噶尔穆到芒崖。另一条路向西北,沿盆地的北缘,经希里沟、德令哈、大柴旦到冷湖。因此,茶卡一向被称为由东面进入盆地的咽喉路径。我们走北面一条路,汽车向希里沟进发。这时,我总嫌汽车走的太慢。因为,在西宁访问青海盐务管理局乔局长时,他告诉我离茶卡八十余公里、在希里沟不远的地方,新发现了一个柯柯盐池,草测的面积是一百七十五平方公里,估计储量约七亿吨。有一个钻眼打了十八公尺深还不见水,盐的质量和茶卡盐池一样。汽车刚过了希里沟,果然远远地看见了这个盐池,它静静地躺在一条大山旁边,银光闪闪。听说在这个湖上,一个盐源勘探队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从西宁听到的和在茶卡和希里沟看到的,使我相信盆地三个盐池的储量可供全国人吃八千多年的说法。三个盐池是指的茶卡、柯柯、察尔汗,后者比前两个加起来还要大好多倍。在西宁,听到对察尔汗盐湖的谈论最多,也最富有诗意。这个盐湖在盆地的中部偏北,躺在达布逊湖、霍布逊湖之间,它南面的六十五公里处就是噶尔穆。湖的总面积是一千五百五十平方公里,盐层厚度一般是八公尺、湖心有十八公尺。在盆地中被传颂、美化了的“盐桥”就筑在这个湖上。修筑敦煌—大柴旦—噶尔穆公路时,因绕道不便,索性由湖上通过,道路全部用盐铺成,连接湖的两岸。在这条路上,汽车行走如飞。有人开玩笑说,应在这个桥头立一个牌楼,大字书写一副对联,上联是“桥长一万零四百丈”,下联是“时速限度八十公里”。气魄大的吓人。初步估计了察尔汗盐湖盐的储量是二百五十亿吨。更可贵的是这里的盐中,含有钾等化学元素四十多种,是很好的化学工业原料。
其实,柴达木盐的产量是难以估计的。柴达木是蒙语,翻成汉语是:盐泽。咸水湖遍及盆地。北半部从东往西数,有尕海、托素湖、巴嘎柴达木湖、伊克柴达木湖、得尊马海、苏干湖、冷湖;南半部从西往东数,有格孜库勒湖、西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霍布逊湖。有些湖的边沿,已凝结了一圈结晶盐,像个银镯子套在湖上,从这里可以取出大量的盐。来过柴达木的人,还常把盆地里的岩盐拿去送给朋友或亲人作为纪念。这是一种透明的大块的、看不出有颗粒的结晶体,有人称它为“水晶盐”或“玻璃盐”,有白色的、红色的,所含成分和湖盐一样。根据地质人员现在获得的资料,这种盐产于芒崖附近。有一个矿在芒崖南面,盐矿分布在南北长一百公里、东西宽八十公里的山层里,至今尚难估计究竟有多大的储量。因此,“盐都”,又成为柴达木盆地的另一个代号了。
记得,从茶卡出发那天,行路的任务是二百四十公里。路上,车里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湖盐、岩盐,谈到盆地宝藏的丰富、多样。直到汽车进入了野马滩,大家谈话的兴趣才被另一个题目代替。野马滩在希里沟和德令哈之间,地势平旷,野草丛生。过去,这里野马、野羊成群。车上有少数人是第一次进柴达木,总念叨着想碰见野马、黄羊。司机同志告诉我们,因为来往的人多,现在不容易看到了。就在这时,一小群黄羊出现在前面,大家鼓励司机开快车,往上闯,看能不能压死一个。司机高兴了把油门一脚踏到底,车子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向黄羊奔去。“黄羊抬蹄累死马”这句话一点不错,这小东西跑得像射出的弹丸那样快。我们的汽车只好绕了一个圈子,回到公路上,以正常的速度前进。这时,茶卡已离我们愈来愈远了!(9月14日柴达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