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农业社同手工业社各持己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9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农业社同手工业社各持己见
安徽肥东县长临河镇,是一个拥有二百多户的农村小集镇。这里除了商业活动以外,还有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其中主要的有铁业五户,十一个工人;木业五户,十六个工人;篾业八户,三十七个工人。这些手工业者们在1955年秋季都相继办起合作社。他们的生产(不论是制造新的,修理旧的),农具占80%以上。因此,在镇子附近的四、五个乡的农民,一直是他们的顾客。
农村合作化后,他们的顾客不但没有多起来,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呢?靠近镇边四个乡的农民,在1955年冬季联合起来办了一个星光农业社,全社四千多户当中,就有铁工十八人,木工四十二人,篾工十四人。这些人,有的原来在外地做工,合作化高潮到了,他们回来参加农业社;有的是兼做手工业,农忙时下田生产,农闲了就做手艺。但是在本地做的少,而带着工具出去游城串乡的多。入社之后,社内为了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也为了社内的需要,就把他们组织成一个手工业生产队,下设铁业、木业、篾业三个生产组,为社内制造新农具、修理旧农具。在短短的八个月里,他们共制造了各种农具三千多件,修理大、小农具三千多件,不但满足了社内需要,其他社的社员还通过社员关系来购买。
矛盾就这样发生了。镇上的专业手工业没有活干了,制造的成品也销不出了。单以铁业为例,往年一个麦场,割麦的锯镰就要销出一千多张,今年连五百张也没有销出去,以致存着一千二百多张。此外,大锹还存着二百多把,锄头六百多张。修理旧农具也减少了。往年麦场时,连夜工作也忙不过来,现在整天也摊不上五、六件。篾业更严重,每年栽秧季节,要销出几千顶背蓬(雨具),可是今年他们跑遍了周围农业社去订合同,但大部分因为社内有人会做而不要。因此,在今年三月里,镇上的手工业曾一度歇业,他们有的找政府介绍到合肥农具厂去做工,有的就干脆改行去做临时工,现在铁业只有五个人留在社内维持门面;木业也几乎全部到外地去了。这样,严重的影响了专业手工业社社员的生产和生活。他们认为农业社把他们的饭碗挤掉了,要求赶快解决。
怎样解决呢?农业社也同手工业社之间进行商量,但是各持己见,没有解决。农业社的意见:会手艺的社员,应该给他们做手艺,社内也便利,要什么农具造什么农具,农具坏了马上修理,社员能带着工具到田里、地里随坏随修,不误农时。但是手工业社就认为农业社不能“一马双挂”,农业社的手工业者并不是专业,应该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社用的农具应该由手工业社来供应,坏了的,也由手工业社来修理。这样,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手工业社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就不给农业社里的手工业生产队编造铁、木、竹等的用料供应计划,以致矛盾更加尖锐化。
这个问题,是急需要各地研究解决的。 萧克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