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鲁迅先生与民间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19
第8版()
专栏:

鲁迅先生与民间文学
赵景深
一 童年对于民间文学的爱好
鲁迅先生在儿童时代就爱好民间文学。他在“朝花夕拾”里谈到他的祖母在夏夜讲猫和老虎的故事给他听,还打谜语给他猜。他又说起,长妈妈替他买来“山海经”,他看到了“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还看到“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长妈妈还讲过美女蛇的故事给他听。鲁迅先生也看过“社戏”和“目莲戏”。
不过,我国过去实在太不注重儿童的书和教育了。鲁迅先生在儿童时代,连“儿童教育画”和孙毓修的“童话”一类的书也看不到,却只能满足于刻印都十分粗劣的“山海经”,图象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长妈妈的那个民间故事对于幼童也不适宜。鲁迅先生说:“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社戏和目莲戏都不是为儿童而特别演出的。社戏演出打仗或是花白胡子用马鞭打小丑,儿童还爱看,一碰到老旦坐在交椅上慢慢的唱,是幼年的鲁迅先生所最怕的,他就不要看了。目莲戏除无常、男女吊、武松打虎的穿插等为鲁迅先生所爱好以外,其他也就很少值得他回忆的了。幼年的鲁迅先生想看五猖会,父亲却一定要他背熟了“鉴略”才许他去,以致他看会也无兴致,“至今一想起,还诧异”他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他来背书。
我认为,鲁迅先生大概是自己幼年不能获得幸福,对于他的孩子海婴就特别注意起他的生活来。鲁迅先生说到长妈妈,“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他对于海婴,就预备了一张一个人睡的小床,我在鲁迅先生纪念馆里就看见过这张小床。鲁迅先生在1933年曾写信给赵家璧,慨叹着“中国所出版的童话,实在应该加一番整顿”。我翻检过“鲁迅日记”中的书账,觉得他在晚年购买“土俗玩具集”九卷,也与海婴和他自己童年的回忆不无关系。
可是,不管怎样,鲁迅先生还是从童年得到民间文学的滋养。他后来写作“故事新编”和“南京民谣”这些作品,应该说与童年爱读“山海经”,爱听谜语的歌,有些关联。鲁迅先生在童年就曾幻想过“居住山中,有天然楼阁,巨蚁供使令,名阿赤、阿里,能神变”。还扮演童话剧,“大头不幸的被想像为凶恶的巨人,带领着山羊,占据了岩穴,扰害平人,小头和耸肩的两个朋友便各仗了法力去征服他”。我们可以想到,他当时的想像力是多末的丰富!
二 对于民间文学的重视
鲁迅先生对于民间文学虽然没有专著甚至专文,他却是非常重视民间文学的。他说:“左翼也要托尔斯泰、弗罗培尔。……尤其是托尔斯泰,他写些小故事给农民看,………我相信,从唱本说书里是可以产生托尔斯泰,弗罗培尔的。”(“南腔北调集:”“论第三种人”)这几句话,曾给了不少爱好民间文学,特别是利用民间文学的形式写作的人很大的鼓舞。
鲁迅先生研究“中国小说史”,也曾注意到“小说的童年”。他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从各种类书上搜集了不少的神话、传说、故事和笑话。倘若我们仔细翻阅一下“中国小说史略”全二十八篇中的前七篇,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唐以前的小说是多末注重于民间故事的演变。他首先记录了西王母的故事,引了“山海经”的“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大荒西经”所说也差不多。但“海内北经”却只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到了“穆天子传,”西王母就变得比较可亲近,天子请西王母在瑶池饮酒,他们俩还相互作四言诗酬答,颇为文雅。“豹尾虎齿”等可怕的形象都不见了。到了“神异经”又添出了一个“东王公”。到了“汉武帝故事”,西王母还“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夹侍母旁”。到了“汉武帝内传”,西王母不但不可怕,还很漂亮,“文采鲜明,光仪淑穆………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就跟今天戏台上的王母娘娘差不多了。其次,鹅笼书生的故事既引了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又引了“旧杂譬喻经”、晋人荀氏的“灵鬼志”以及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很有兴味。其他像第二篇末叙门神故事的演变,第七篇末叙呆女婿故事和执长竿入城门的笑话,都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从“鲁迅日记”来统计他所购买的书籍,也可以知道他很重视民间文学。他买过日译的“千夜一夜”十二卷和俄译的“一千一夜”三卷,这是阿拉伯民间故事的宝库。他还买过英文本的“波兰民间故事十篇”,德文本的“格林童话集”,日文本的“支那童话集”、“日本童话选集”三卷、“童谣及童话的研究”、“神话学概论”、“世界童话宝玉丛书”三卷、“星座神话”以及中文本的“越谚”、“目莲救母戏文”和“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最后一种,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谈到门神,就用上了。还有1929年买了“佛说百喻经”,后来还在南京刻经处刻印了不少本推广流通。
鲁迅先生是这样地重视民间文学。环观今天的一般人们,对于民间文学却极为漠视。一般文艺刊物很少刊载民族形式的作品。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新文艺曾经重视过民族形式,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秧歌剧、秦腔、越剧、鼓词以及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所写作的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曾几何时,现在似乎又快忘掉毛主席的提示了。最近周扬同志在八大会议上说起“整理和研究民间文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接着却说:“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只是开始。轻视、排斥和粗暴地对待民族传统,仍然是目前文艺界一个主要的错误倾向”。我希望大家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时候,能够同时扭转偏向,也能重视民间文学。
(全文未完)(附图片)
鲁迅像   酆中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