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生活在温暖的友情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0
第5版()
专栏:

生活在温暖的友情里
张结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曾经在越南民主共和国生活了两年。两年来,这个美丽的国家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使我深深地受到感动。然而,作为一个中国客人,我感触最深的、也最首先愿意告诉人们的是“友情”、温暖的国际主义的友情。两年以来,我不觉得我是在国外工作着,而是觉得在最亲近最熟悉的朋友中间。
胡志明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不仅是紧密的邻邦,也是患难的兄弟”。这句话为中越两国的友情作了精辟、确切的注解。
从地图上看,从广西的东兴到云南的南部,我们衔接的国境线总有一千多里吧?但连接着我们的却并不只是这漫长的国境线,也不只是河内—睦南关铁路和最近通车的河内—老街铁路,我们的心的连结比这一切要多得多。在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两个国家的文化便紧密地联系着,经济生活上互相影响和帮助着,这一点,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很多越南朋友告诉我,越南最伟大的诗人阮攸的名著“翠翘传”在人民中间有着深切的影响,“唱翘”目前依然是人民最喜爱的文艺节目。在月白风清之夜,人们常常驾着小舟,在烟波浩荡的江面上唱着“翠翘传”上的诗句,有很多人甚至可以全部背诵。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是取自我国明末人余怀的小说“王翠翘传”,不过诗人把原来极简单的情节无限地丰富了,特别是诗人描述了当时越南人民的生活和吸收了民间的语言,使这个作品成为越南人民文学事业中的一个高峰。
在谈到越南人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人们最容易想起胡志明主席,他用中国旧诗形式所写的一些诗,造诣是极高的。像他的“元宵泛舟”:
今夜元宵月正圆  春江春水接春天
烟波深处谈军事  夜半归来月满船和写于高平战役时的诗:
携杖登山观阵地 万重山拥万重云
义兵壮气吞牛斗 誓灭豺狼侵略军
前者那末清新,令人想起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者又那末豪迈。这样熟练的笔法和不为旧诗的形式所束缚的诗句,求之我国,不也是不多的吗?除了胡志明主席,在去年病逝的前越南国民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裴朋团、越中友好协会会长裴纪都以能诗名,胡志明主席和裴朋团的唱和诗,今天还为很多人所赞赏。在一次宴会上,一个越南同志——他是来自南部的诗人——用筷子沾着酒写下两句诗,并且说:“中国诗人有着‘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的诗句,今天我就以‘宴前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友情’来表示我的心情吧!”
我想叙述一次极为强烈的印象,那是去年10月间,当我在中越第四联区的首府——宜安市作客的时候,和一个财经干部的谈话。他谈到了河静、义安等地的风土人情,接着就告诉我:“这里比越北要热得多,在中国,重阳节已经是菊花盛开的时候了,有过“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诗句,但这里,菊花却要重阳以后很久才开。”
以上不过是几个例子罢了。许多同志说,在越南,中国同志常常会感到脸红的,因为越南同志对我们的了解往往比我们自己知道的还多。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天仙配”中的董永是不是“二十四孝”中的董永呢?“炼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这一切,都可以看出我们两国很久以来在文化上的密切关系。
我曾经在越南的很多地方访问,即使在最偏僻的地方,越南人民也总爱把五星红旗、苏联旗和金星红旗挂在一起,表示它们之间牢固的友谊。在河东省的一个地区,为了想探索一下人们心里的秘密,我朝着一个新盖起的房舍走去。这是一个复盖着葵树叶的房子,刚刷好的墙壁还散发着田野里泥土的气息,在室内精致的、雕有飞鸟和龙的油漆桌子上面(它显然是土改中的胜利果实),是胡志明主席和毛泽东主席、布尔加宁主席的画像。
迎接我的是一个年老的大娘,当她知道我是一个中国客人时,她显得有点激动了。她告诉我,目前她生活得很好,最后,她带点老年人的口吻说:“一定要告诉中国人民,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要求我传达这令人激动的友谊的话语,这个老大娘已经不是第一个了,有多少亲切的面孔在我眼前浮起,这中间有农民、工人,还有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我记起在一个刚刚迁回平原地区的“抗战工厂”里,工人们要我把他们的生产成绩告诉中国的工人兄弟;而在去年10月31号,河内—南定铁路的铺轨工程完成了,一个年青的越南技术人员拉着我,我们沿着还没有完全铺上石子的铁轨走着,一边用越南话和中国话交谈。他再三叮嘱我:“要告诉重庆一○一钢铁厂的工人兄弟们,使用他们为越南人民赶制的钢轨,我们已经把铁路铺到北越的第三大城市——南定市了!”
中国的工业产品在越南特别受到欢迎。在一个汽车修理厂里,我在黑板上看到“你好吗?我在工作”等中国字,原来许多工人在业余时间学习中文。这里,有着中国机床厂生产的钻床、旋床、牛头刨床等,工人们像打扮新娘似的保护着这些机器;在海防水泥厂,一个技术人员向我夸耀中国制造的实验仪器,而河内市的中学生们则由于看到中国制造的显微镜而准备写信向中国人民祝贺……难道意义仅仅在于这些工业产品的精美吗?不,更重要的是亲人的心,即使是一点点的进步,越南人民也会为他们的兄弟的胜利而欣喜和骄傲啊!
作为我们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的特征是:我们之间的来往愈来愈多了,仅仅在去年和今年里面,双方便互派了许多代表团进行访问。几乎每一个越南同志都会告诉你:他最迫切的愿望之一便是到中国、苏联等国访问。
在越南,中国的书籍是最受欢迎的书籍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很多著作已经被翻译成越文出版,其中有胡志明主席亲自翻译的“矛盾论”等。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书出版后不久,就已经被翻译成越文,受到广泛的欢迎。中国的文艺作品如赵树理、魏巍等人的著作都引起不少越南同志的兴趣,在今年举行的1954、1955年度文艺评奖中,由中文翻译的“战士与祖国”、“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等都获得了翻译作品奖,同时越南同志会告诉你,一部新的中国文学选集(它包括短篇小说选和诗歌选)正在编纂中,它将更多地把中国的文学作品介绍给越南人民。
越南的作家、诗人关于越中友谊的创作也是非常多的。在访问了中国之后,越南的著名作家、越南文艺会总书记阮遵出版了他的在中国的日记,这是一本充满友情的书。另一个越南诗人黄忠通把他的四百多行的长诗作献给中国人民,这首诗的题目是:“向中国致敬”。越南的美术界对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的绘画也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说,越南绘画和中国绘画在风格上也是有着相同之处的……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会见成为不少美术工作者的题材,他们用绘画、用雕刻记下了这庄严的历史的时刻。
以上是我在越南的感受中所能记录下来的一部分,当然,它远非我的感受的全部,更不要说我们两个国家间的友情了。
当我重温这些感受时,我觉得激动——当我见到越南人民出神地看着中国图片的时候,当我看到越南农民用鲜花铺成“越中苏友好万岁”字样的时候,这种感情都不只一次地震撼着我。因此,我愿意对曾经诚挚地关怀、帮助过我的越南友人表示感谢,并且大声地说:我们的友谊将更加发展和巩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