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贱买贵卖的原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1
第3版()
专栏:

贱买贵卖的原由
本报记者 于明 吴荣江
最近,我们访问了有名的安徽砀山梨集中产地——郭庄。砀山梨甜如蜜,肉多而脆,确实名不虚传。郭庄每斤砀山梨的收购价是一角钱,这和我们在合肥、南京、上海吃到的砀山梨价相比(每斤二角五分至三角四分),实在是太便宜了。
产地和销地的价格为什么差这么多?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原来砀山梨统一由当地基层供销社收购。所谓“收购”,在基层社来说就是派几个工作人员指导农民包装,然后监督农民用自己的牛车送到县供销社。基层社的这些不花什么成本的“收购”却要按照收购价格,收取4%的手续费(据省供销社同志谈,一般基层社要收6%的手续费,其中1%作为省供销社的组织费上缴)。这笔钱是多少?据基层社的同志谈,他们半个月内收购的六十万斤梨,得到手续费二千四百多元。收取这么多手续费,在供销社的干部来说是有根据的,因为这是一年里少有的收入。过去棉花归供销社收购时,他们可以从收购棉花中得到收入,现在棉花归采购部门收,就只好在收购梨上多收点费用了。
砀山梨运到了县供销社,县社就以每斤一角五分八厘,卖给各城市来买梨的批发部门,这里面包括损耗费,行政管理费和利润,就是说,梨没有出县,只离产地不过二十里地(还是农业社牛车送的),经过供销社的两道手,价格增加了50%多。各城市批发机构把梨运到各城市的运价、搬运费、保管费,一般是每斤梨一分钱左右。但到销地,梨的零售价却是二角多到三角,甚至三角以上了。这是因为城市批发机构和零售商还要收很多费用哩,以合肥的批发机构说,他们是按自己又提高了的批发价格收15%的损耗费,收3%的经营管理费,还收3%的利润。到零售商手里,当然不能白服务,于是再加一层利润。这就是贱买贵卖的原由。
据了解:供销合作社现行的制度是各层自负盈亏,还得上缴利润。这个办法,当然能鼓励经营积极性,可是各层供销社,也就因此不能不经常考虑自己的收入,因为收入少了,工作人员的生活都难维持,上缴利润就更不容易。砀山梨的收购,每一层都要插只手,每一层都要从中取点利,和供销社的这种制度是分不开的。至于其他的批发和零售单位是否获得过高的利润,也还值得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