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鲁迅先生与民间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1
第8版()
专栏:

鲁迅先生与民间文学
赵景深
三 民间文学的起源和意义
鲁迅先生在1923年写“中国小说史略”时,认为神话是“宗教之萌芽”。他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神话的起源,与宗教自然有关系,但主要的,实在于劳动。人们对原有的生活感到不满,希望能够减轻自己的劳动,增加生产效率,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又不能急切实现。这样,就不得不把这些认识和理想寄托在“神”的身上,把一切归之于“神”的意志与力量。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鲁迅先生在1927—29年的“汉文学史纲要”开端的四行仍主张宗教起源说“在昔原始之民,其居众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只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这时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文学从口头开始,注意到“口耳相传”,但他还是从“天地变于外,则只畏以颂祝”和“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着眼。
但是,1930年以后,鲁迅先生的对于民间文学起源的见解就有了很大的进步。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他认为民间文学(当然包括神话在内)起源是在于劳动。他在1930年翻译蒲力汗诺夫的“艺术论”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民间文学不仅起源于宗教,而是主要的起源于劳动了。
到了1934年,鲁迅先生就在“门外文谈”中明白地说:“文学的存在条件首先要会写字,那末,不识字的文盲群里,当然不会有文学家的了。然而作家却有的。……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不但说明了民间文学的发表是“为了共同劳作”,还连带地说明了民间文学的意义或特质之一,就在于口头的创作。
由于上引的四种资料,可以知道鲁迅先生在1923年的“中国小说史略”和1927—29年的“汉文学史纲要”,还是主张宗教起源说的。但他在1930年译了苏联蒲力汗诺夫的“艺术论”以后,直到1934年的“门外文谈”,便主张劳动起源说了。这是符合于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道路的。   (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