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农副业生产密切结合的传统应当保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2
第3版()
专栏:

农副业生产密切结合的传统应当保持
金湘
目前,我回到江苏省扬州专区访问。扬州的杂粮产区有四个县、二百多万人口,耕地面积有三百三十多万亩,每人平均一·六亩多。地少人多,是此地特点。这个地区以种植杂粮为主,上熟有:大麦、元麦、小麦、蚕豆、豌豆;下熟有:黄豆、高粱、玉米、粟子、花生、甘薯、荞麦、萝卜、杂豆……等。
总的说来,这个地区的农村生产水平还不及抗日战争以前的最高水平,有的还不及解放以前,这是一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问题。
从农业方面看来,虽然解放以后,粮食产量比解放以前略有增加,但是没有达到抗日战争前水平。根据泰兴县三个社的三个队(最好的、一般的、最差的)的调查,1936年共产粮五十三万一千斤,1953年,只产粮食四十四万八千斤,1955年只产粮四十一万斤。
在杂粮地区,由于田少人多,副业收入一般要占农民总收入的50%到60%。泰兴县农民的收入中,养猪、榨油、酿酒的收入占60%,仅猪一项就占33%到44%,以至50%以上。但是,现在副业情况远不如前。泰兴县抗日战争前每年最高养猪量九十多万头。1949年产猪三十多万头,1950年产四十五万多头,1951年五十多万头,1952年五十二万头(一说六十三万头),但1953年又下跌到三十七万头,1954年四十五万头,1955年三十三万头。1956年大力提倡发展副业,在夏季已达四十一万头,但比起抗日战争前的最高年产量少了一半多。猪的质量也远不如前。抗日战争以前,人们卖出的猪一般是三等和二等的多,每头重一百九十斤到二百二十五斤,现在是五等的多,每头只有一百三十七斤左右,肉薄油少。至于群众的油、酒生产,比过去也大大减少。如泰兴县酿酒的糟坊在1951年还有一千零十六户,1955年只剩下六十三户;油坊,1951年有一千三百○一户,1954年只有三百七十一户。这次,我回到十四年前工作过的地方——江都大桥区坤平乡阮家塘,群众纷纷诉说养猪困难,要求政府帮助解决。过去此庄二十户人家,家家养猪,多的一家养三、四头,今年全庄一共才只有四头。
为什么农村生产没能很快地赶上和超过战前最高水平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解放以前,农民遭受敌人的掠夺,一些农民的底子枯了。解放以后,这一带时常遭受自然灾害,像江都河南地区,五年来,连续有灾害:1952年是寒流,1953年冰雹,1954年洪水,1955年干旱,1956年雨涝和台风。解放以后,虫害亦有发展,如危害大豆的关仓虫,危害蚕豆的潜叶虫,为抗日战争前所没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原有的农副业结合关系被削弱或破坏了。这是杂粮产区生产水平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杂粮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适合自己本地情况的农副业结合。过去群众的做法是这样:把田里产的主要粮食(豆类、花生、高粱、大麦、小麦、元麦等)通过本地开设的“五坊”自行加工。所谓“五坊”是:油坊(榨黄豆和花生油),糟坊(酿大麦、高粱为酒)、磨坊
(磨小麦、元麦)、粉坊(磨杂豆做粉)、豆腐坊(磨黄豆为豆腐)。“五坊”的副产物(豆饼、花生饼、酒糟、大麦头、麦麸,豆腐渣、粉渣等)加上大麦,辅以猪草,用来养猪,非常合适。养肥的猪可卖钱,猪粪和豆饼可以肥田,增产杂粮。这样,“五坊”→养猪→杂粮生产,三者循环不息,农业副业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粮食统购统销以后,这种灵活的农副业结合被大大削弱了。粮食和油料的原料由国家掌握,集中加工。民间的“五坊”大部关闭,因而猪的饲料发生困难,群众大大紧缩养猪。跟着来的是:田里缺乏猪粪和豆饼、花生饼。结果,养猪的收入既少了,田里收成也差了。
由此可知:杂粮、“五坊”、猪三项是过去此地农村生产不可分割的内容。其中,养猪问题是目前生产问题的关键。刘乔农业社每头猪的粪平均要上1.6亩田,今年小麦每亩产二百五十三斤,大麦二百六十三斤,元麦二百五十一斤,每人平均分麦二百五十斤。大龙王社每头猪粪平均要上三·○六亩,小麦今年亩产一百三十六斤,元麦一百四十二斤,大麦一百八十一斤,社员每人平均分麦一百一十斤。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猪粪多或少的农田产量差别有多大。养猪赚的钱,除补助生活外,可以再买小猪,买饲料,可以买部分肥料。以泰兴为例,由于1955年养猪数比抗日战争前的养猪数减少,每人每年少收入二十三元多(以五等猪价为准),以1955年比1951年,每人少收入九·一元。
近几年来,养猪碰到哪些困难呢?
第一是饲料问题。“五坊”关闭,饲料的及时、就地的供应没有了。国营商业部门供应的饲料数少,质差,价贵,误时。现在每头猪只供应一百五十斤大麦。据农民说:如每头猪养到一百三十五斤,需要精饲料大麦三百斤,养到一百五十斤需要精饲料大麦三百五十斤,养到二百斤(二等)需要精饲料大麦四百斤。现在饲料质量低,如麦麸,过去一百斤小麦出粉六十八斤,出麸二十斤。麸子的含粉率为7.8%;现在出粉八十四斤出麸十四斤,麸含粉只有3%弱,当然营养就差。过去一百斤谷,出米六十一斤到六十五斤,现在出七十二斤到七十三斤,糠少了,质差了,猪吃了痾不下屎。豆饼质量也大大降低,过去含油率是7%—10%,现在只有3%—4%,砍也砍不动。不仅饲料质量差了,而且价钱又贵,麸皮每斤四·八分(高的达五·五分),大麦收购价每斤仅六·六分,一斤大麦换一·三七五斤麸皮,糠价每斤四·五分,稻子不过每斤七分。过去一百斤豆子可以换一百五十七斤豆饼,现在一百斤只可换一百二十三斤了。而且供应又不及时。另外,由于农民留下的口粮少了,有的地方,大麦留人吃,不给猪吃了。
第二是资金问题。现在合作社里很多社员没有钱买小猪。据泰兴县典型调查,缺养猪资金的农户占40%。有的买了小猪,没有本钱养肥,养到五等就卖了。银行养猪贷款少,泰兴每头猪贷十元上下,只够买小猪,买下猪难养大。根据银行的材料:有一户养两口猪,共贷了四十三元,把猪养肥后就卖了一百零七元。可见贷了款就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第三是养猪不大合算。小猪价钱贵,一斤要六角,七角甚至一元。一头小猪要十元上下。壮猪每斤只卖三角钱(六等),一百一十五斤左右的壮猪卖价三十四元。肥猪价偏低,最近虽已调高了一点,可能还低一点。有的地方合作社给社员的肥粪作价也低,而且社员拿不到现钱。过去农民养猪,为了自己肥田,所以养猪积极性高;现在田入了社,小猪价贵,肥猪价低,猪粪价低又拿不到钱,这怎么能不妨碍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由于“五坊”关闭,猪减少,田里收成不高,原有的农副业结合关系遭到削弱,虽然我们在农业上下了不少的功夫,虽然总的农业经济也不断地上升,但由于田少人多,社员仅靠种田就不能有效地增加收入。
今年小麦减产,秋季作物估计只有平常年景,总的收入是否能增 加很成问题。因此,社员情绪动荡,有办法的出走,有的埋怨合作社,等社干部拿主意。除了加强政治工作外,从经济上巩固合作社,甚为必要。而从经济上巩固合作社,就不能离开原有的农副业结合的基础。
我认为:如果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从当地原有的农副业结合的规律出发,发展农村经济,就可以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赶上和超过抗日战争以前的最高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巩固合作社,供应国家更多的农副业产品。
中心环节是在国家支持下,发动群众大量养猪。除了发动群众多收藏代用饲料和扩大高产作物面积以外,政府增加饲料供应,同时合理供应农民口粮,非常必要。
其次是适当开放“五坊”。是否可以在重点生猪产区将花生、黄豆等油料作物,多留一些给当地群众自榨。以社为单位,恢复一些油坊,榨出的油卖给国家。或者由国家委托合作社加工。群众自己加工,豆饼、花生饼的价格比国家加工便宜,这就能够减低养猪成本。花生由社加工,国家只统购一部分花生仁,其余收购花生油。糟坊加工任务(制酒)能否也适当增加?能否根据需要,发展粉坊、磨坊和豆腐坊?
再次是增加养猪贷款。贫农养一头猪,贷十五到二十元。同时还可以扩大预购,养到中猪时,先给一部分钱(八—十元)或粮,帮助社员把猪养壮。
在价格政策方面,应当提高壮猪收购价格。为了鼓励社员把猪粪送社,应当对粪肥合理作价。
结合农业生产计划拟定产猪计划。注重防疫工作(泰兴在四年中曾因防疫工作不够,先后死猪十万五千多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