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一篇声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3
第8版()
专栏:

一篇声明
锺子望
今年第六期的“历史研究”刊载了郭沫若先生一篇声明:注销和改正了他过去关于农民革命英雄李自成殉难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的说法,同意一些史学家的考证李自成应该是死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为什么要提起这一篇声明呢?是为了这位著名的学者出了一个错误而感到兴趣吗?不是。也不是对于李自成之死还有什么话要说。我看,这一条声明,放在学术界,应该说引起注意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问题。
所谓“态度”,无非要求“实事求是”,可是这还并不容易做到。从开展百家争鸣以来,学术界就曾指出以前存在有许多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如有些人经常把自己的见解封为“权威之论”“唯我独尊”,还有的人对于别人的见解干脆就认为“不屑一顾”,从来不肯向人“认输”等等。因此,当看到郭沫若先生的这一篇声明,就不能不有稀罕之感了。
清朝有一位学者曾说:“学者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这种治学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美德。探求学问不附人骥尾,人云亦云,这要靠自己独立钻研,独立思考。自己有了“立论”,也不“自蔽”,不是“唯我独尊”,别人的东西都成为“不屑一顾”。
郭沫若先生原来认为李自成应该是死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也不是毫无根据,问题在于更可靠的说法出来了,而肯于马上注销和改正自己的说法,这就是“不以己自蔽”。这种治学态度,对己对人应该说是皆大方便。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话多说一些呢!我们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许多问题都要求探讨、研究。一个问题固然可以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六年,或者要更长的时间讨论下去。可是对于学术家来说,我们也不妨提示一下,探讨问题也不避忌多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所谓“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发现自己的说法有些道理,完全可以“固执己见”;如果发现自己的说法有点不对头,在报纸或刊物上找出一个地位写一则声明,也还有其必要,也谈不到什么“认输”。“学术本色”是应该如此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