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鲁迅先生与民间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3
第8版()
专栏:

鲁迅先生与民间文学
赵景深
五 民间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先生能够卓越地用阶级观点来分析民间文学作品。他能敏锐地用阶级观点来辨别民间文学作品的精华和糟粕。也就是说,他能很清楚地看出哪些是好东西,哪些是不好的甚至是冒充的东西。
就拿我们所熟知的“白蛇传”故事来说吧。鲁迅先生认为表现白娘娘“百折不回之勇气”的地方就很好,但是“报私恩及为自己而水漫金山”就不好。白娘娘与法海斗争到底,那种百折不回的勇气应该是好的。至于水漫金山,“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是法海逼得白娘娘走此一着的。可是她也只是水漫金山,并不曾漫到别的地方去残害生灵。现在的地方戏,开端写白娘娘与许仙的恋爱,也都不再触到报恩了。由于鲁迅先生的指示,现在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大都能辨别这故事的精华和糟粕。
其他像谚语、歌谣和笑话,鲁迅先生也都能够从表面的现象深入到本质去辨别真伪。
谚语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鲁迅先生认为这谚语“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南腔北调集”:“谚语”)
歌谣云:“人来叫我魂,自叫自当承。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这是南京一部分“愚民”在1928年的歌谣。据说“总理墓行将工竣,石匠有摄收幼童灵魂,以合龙口之举”。这首歌谣显示了南京“愚民”的自私,只想自己脱离灾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对于革命者的感情”的淡漠。这虽是“愚民”自己的歌谣,“愚民”之所以“愚”,却应该看作过去统治阶级的“治绩”,因此,这首歌谣和类似这首的歌谣都不应该看作人民自己的意思。
笑话云:“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这是嘲笑乡下人没有见过世面,认为柿饼是最珍贵的东西,乡下人的眼光非常浅陋。但鲁迅先生认为“这并不是‘下等华人话’,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是高等华人话。在下等华人自己,那时也许未必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也并不以为笑话的。”
列宁夫人说:“我们现在热中于民间文学——人民的创作,这是好的。不过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一切冒充文学伪造的东西。”列宁夫人的话,鲁迅先生是实行了的。六 民间文学作品的应用
鲁迅先生既是搜购了不少民间文学的著作,童年对于民间文学又很爱好,为什么没有整篇的有关民间文学的论文呢?(“不识字的作家”只是“门外文谈”里的一节,“论雷峰塔的倒掉”也不是全篇谈民间文学的)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他不愿与“正人君子们”在一起搞。这虽然似乎想得颇为近情,可是,如果鲁迅先生真的要搞,难道不能另树一帜么?何必一定要与他所不愿为伍的人混在一起呢?况且,鲁迅先生在“歌谣周刊”上,不是也发表过一封信么?鲁迅先生曾在1926年购买过归庄的“万古愁曲”,也许在那时以前不久,他就在歌谣周刊上发表那封谈这篇鼓词的信了。我的看法是,鲁迅先生对于民间文学的遗产是重视的,不过他的周围环境太窒闷,太黑暗,需要他战斗,因此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就不及战斗工作更为重要。他对于“中国小说史略”以后一直不曾大加修订,也是为此。他觉得与其研究民间文学,还不如把民间文学作品应用在战斗上,更为需要急迫。
鲁迅先生应用民间文学非常灵活。例如,鲁迅先生反对好战的人们,竟借积极的神刑天为例来替反动的统治者设想云:“假使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等地醒目呵,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并且也不至于再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他认为山海经上的“刑天”“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假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又何等安全快乐?”可惜的是,“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底好国民又不同。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坟”:“春末闲谈”)
有时鲁迅先生想得比民间文学更深入一层。例如讲知县寿辰的笑话,本来只说知县属鼠,属员们送金鼠,知县便说他的太太明年生日,是属牛的。鲁迅先生便深入一层地说:“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这是我替他设想的法子。”(“华葢集”:“这个与那个”)又如讽刺官军猛于盗贼的民谣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鲁迅先生又深入一层地说:官军之贪,“不但剃尽毛发,就是刮尽筋肉,永远填不满的。”(“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我想,举这三个例就够了。鲁迅先生就是这样运用尖锐而深刻的民间文学,抓住了敌人的要害,更深地击刺,使得敌人无从躲闪的。他利用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来揭露反动派的残暴和无耻。鲁迅先生的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他不只是一个民间文学的研究者,而是应用民间文学这武器向敌人作永不妥协的斗争的。 (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