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宏声农业社发挥了妇女的潜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5
第3版()
专栏:

宏声农业社发挥了妇女的潜力
陈一超
走进宏声农业社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北七家庄,满眼看不到一个闲人。村北头,五、六个青年妇女正在一筐筐地称量社员门前自积的肥料;村南头,几个中年妇女在粪堆旁边锤打粪疙瘩;还有三、四个身强力壮的妇女正在紧张地装车,准备往麦地里送粪。宽广的场地上,许多老太太和孕妇,一面谈笑一面把又长又大、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挑出来,准备缴公粮。我在村里看见的,除赶车送粪的是男社员外,其余到处都是妇女在干活。社的副主任刘金山(女)很自豪地对我说:“要是没有妇女参加干活,俺社今年非荒一些地不可。”
宏声社是北京市昌平区的大社之一,人多地更多,平均每个劳动力要负担十二亩半地,除去经常搞副业的、出民工的和脱产干部以外,每个劳动力就要负担二十亩地。今年社内受了些水灾,又多抽了一部分男劳力去搞副业生产。社里几千亩种麦任务要靠妇女来完成,七千八百多亩棉花妇女包了,收割豆子、摘玉米棒子、打场的也大部分是妇女。当我来到第二大队的时候,正是中午下工时间。女社员吕永惠已经吃过饭,正在给孩子喂奶。她笑盈盈地望着屋当中满满一大篓的玉米棒子,这是社里预分给她的劳动果实。一见我们进来,她就高兴地告诉我说:“你看我分得的玉米棒子多好!”和我同去的大队长插上说:“按你今年劳动的工分,可分得八、九百斤粮食哩!”吕永惠笑着说:“那我一年的穿吃使用都有了。”吕永惠是一个青年妇女,丈夫在外工作,每月拿回家里几十元工资,又加上有个孩子拖累,过去很少下地干活。去年初级社时,她家只在土地分红中分得四、五十斤玉米棒子。今年成立了高级社,社里经常开会讲参加劳动既光荣又能增加生产的道理,她觉得自己是个青年人,靠丈夫吃饭不光荣,社里成立了托儿所,孩子也有人看了,她便积极参加劳动。所以当她得到自己劳动的果实时,心里就特别欢喜。
上工号响了,许多妇女都匆匆忙忙地抱着孩子向托儿所那里走,有的已经拿着镰刀、筐子向地里去。妇女主任对我说:“现在社里妇女干活都很积极,出勤率经常在95%以上。”这使我想起四大队妇女队长告诉我的一个故事。社员刘玉琨的妻子,村里人都叫她是“懒婆”,十多年来从未下地干过一天活,整天不是串东家就是溜西家。今年成立了高级社,村里老少妇女都下地干活,她要串门没有地方去,自己呆在家里也感觉闷得慌,偶而大家遇到一块的时候,一谈就谈到生产上去了,这使她感到自己不干活很不光彩,同时队长也经常向她宣传参加生产增加收入的好处,她便逐渐地参加了劳动,现在她已经挣了八百多个工分。
妇女主任领我去看各队的托儿所和幼儿队。每到一处,孩子们都亲热地打着招呼。托儿所的设备虽然很不完善,但是到处打扫得很清洁,孩子们的手脸也洗得很干净。因此,托儿所和幼儿队很受家长欢迎。全社二十九处托儿所和幼儿队,收托了六百多名孩子,腾出了四百多名妈妈参加生产。在九队的托儿所里,我们遇见了女社员袁凤英,她说:“有了托儿所,我算享了社会主义的福了。”去年她有四个孩子,都很小,家里没有老人照看,社里又没有托儿组织,她只好每天呆在家里看孩子,地里的活一点也没干。今年社里成立托儿所,她首先把两个小的送进去,大的也上了学,她每月出勤都在二十五天左右,在八个月的时间内就挣了一千七百多个工分,赶上一个男劳动力干的活。
我们到八大队托儿所时,保育员罗振英正在热炕上哄婴儿睡觉,她的身子已经不大方便,看情形很快就要生孩子了。罗振英在过去单干时,由于劳累过度,一连流产了三次,有一次几乎把命送掉。今年她又怀孕了,一家人真是又喜又怕,她自己也不敢下地干活,队长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分配她到托儿所去照看三、四个婴儿,这样工作既不累人,还可以得到一千多个工分。她很感激地说:“社里对我们妇女照顾的太好了。”这个社今年共有五百四十多名妇女先后怀了孕,但没有发生过一次早产或流产事故,现在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名孕妇安全生产了。
这个社究竟怎样适当安排妇女活路的呢?据了解每个妇女队长都知道自己队里妇女的情况,安排每段生产工作时,便根据这个情况适当地照顾她们。就以现在秋收秋种来说吧!怀孕七、八个月的都分配在场地上做选种、晒场和炒牲畜饲料等轻便活;怀孕五六个月的,有的打粪疙瘩、有的下地摘玉米棒子;怀孕两三个月的,下地摘棉花、割豆子、摘玉米棒子等轻活都可以做,就是不让干过分用力的重活。社员之间也都能互相体谅,队里对有吃奶孩子的妇女和来月经的妇女,也尽量让她们干近活和轻活,并且还规定有吃奶孩子的可以提前下工喂奶。这个社把照顾妇女特殊利益,看成能不能发动大多数妇女参加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开始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时,北七家庄乡的党总支和社管理委员会,都曾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这个问题,并规定各队在安排农活时,多听取妇女队长的意见,这也就更好地发挥了妇女队长的作用。
社里在发动妇女生产时,也批判了男社员的封建思想,教育他们在家里帮助自己妻子做些家务活,减轻妇女的家庭负担。这个社出现了许多和睦的家庭,吵嘴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这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精神已在社里形成了一种新风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