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今日平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5
第5版()
专栏:朝鲜通讯

今日平康
仲册
朋友们!你们在来信中常常问道:“朝鲜恢复得怎样了?”在这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六周年的时候,让我向你们作一点报告吧!
朋友!你到过或听说过平康吗?平康是三八线以北的一个小城镇。现在,它像朝鲜其他被战争毁坏的城镇一样,已经从废墟上站了起来,变得更加美丽了。
1953年6月中旬,我初次经过平康。那时,它已经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我们起初只看见一片杂乱的荒草,等到仔细观看,才在荒草掩盖的下面,发现了城市的痕迹。谁能想到呢?一个美丽的和平城镇,现在几乎土墙也不剩了。野草在瓦砾堆上长弯了腰。炮弹坑连接起来像一片大池塘。破碎的磨石,烧焦的电杆,横躺在街心,歪着身子的邮箱孤零零地站在路旁。我们默默地走着,走在这无人的城镇的废墟上。愤怒的火从心里燃烧起来。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同情,推动着我们加快步伐,迅速地投向战斗的最前线。
不久之后,停战了。三年以来炮声第一次停止了。我们在阵地上,望着平康,望着平静下来的荒芜的田野,想念它的主人。
就是那年10月初旬的一天,我和几位同志又经过这儿。我们意外地看见路旁边出来一个阿朱妈尼(朝语大嫂)。她穿着洁净的白衣黑裙,顶着满罐的水。当她发现了我们时,眼睛里就充满了激动,一直注视我们。走近时,看她想说什么,嘴动了一下,擦过我们身子走进一条小路去了。我们顺小路望去,看见那山脚下盖起了一座简单的小草房。草房前一株被炮弹打秃了的树桩上挂着一些篓子和家什。一条老黄牛卧在树下嚼着草料。一个头发都白了的阿伯齐(老大爷)在埋头编着什么东西。“啊!他们回来了。”我们同声地叫起来。我们跑上前去招呼老大爷,抚摸老黄牛,看他们所有带回来的东西。
“老大爷!你受够了苦了吧!但是,总归是回来了,我们会来帮你的忙的。”我们向老大爷说,但他听不懂。他一面点头,一面比着手势用简单的中国话重复着说:“志愿军东木(同志),你们大大的辛苦了,你们大大的辛苦了。”他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发出兴奋的红光。我们从心里欢呼道:“平康的主人,终于回来了”。我们兴奋和激动了好久。
不久后,我们听到一消息,说朝鲜政府将八千名老乡送回来了。这消息,振奋了前沿阵地每一个战士的心。当这些老乡陆续地出现在许多居民点的时候,便有许多支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队伍从阵地上下来了。他们有的是帮助修住房的,有的是帮助修砖瓦窑的。有的是来修复被炸坏的湖堤,有的是来修建新的学校。他们在荒芜的田野里割草来盖房,他们在二十多里外的高山上砍伐木料。过去,拉运粮弹的汽车和马车队,现在装满了种籽和木料在路上奔跑着。过去拿着枪杆和敌人撕杀的战士们,现在变成了工人,在工地上忙碌着。他们在“要使朝鲜人民早一点安好家”的口号下,把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延长到十多小时。某部党员李明德同志把脚摔坏了,仍坚持工作。一个朝鲜砖瓦厂的厂长说:“志愿军干活,一个人要顶一个半。”就是这样,他们帮助回来的老乡,在一个冬天里,把许多房屋在废墟上建立起来了。
冬天过去,第一个和平的春天到了平康,布谷鸟也很早很早的就叫起来了。于是,拖拉机开来了,在那一片黑色草灰覆盖的田野上,翻起了长了三年的草根,翻转了红油浸过似的泥土。一群群穿着白衣的老乡们,在地里插着红旗,填着弹坑,唱着歌,一行行的撒着种籽。我们在阵地上,白天,观看那一片片成长起来的绿色秧苗,看那秧苗地里散布着的、蠕动着的白色点子和绿色点子〔注〕。夜里,我们眺望那村子里像星星般闪烁的灯火,点着它的数目。我们在阵地上吃到了老乡们送来新鲜青菜。我们在被他们邀请的宴席上尝到了新酿的黄酒,和他们一块儿击着碟子,唱起“洛东江边”之歌。
日子过得很快,每一个白天和夜晚,这儿的田野、村庄,都在改变着战争时的荒芜模样。一切都变了,变得来使你不敢再认识它了。今年春天,我来到平康并住下来。要不是我亲眼看见它恢复起来的话,我怎敢想像它原是一片废墟呢?现在这儿居住了五、六百户人家。成立规模相当大的国营农场,建立了拖拉机站。修好湖堤,修起了中学校。有了可容六、七百人开会或看戏的俱乐部,有了有各种报纸和农业参考书籍的图书馆,有了托管着几十个孩子的托儿所,有了卖各种生活用品的供销合作社。火车每天到这里来卸下许多物资。空地上都种上了庄稼。
7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我们按约定的时刻去访问农场生产队长宋太晟的家。沿着小路,拂开路旁蓬茂的豆叶和瓜蔓,来到他的家门前。这时,他刚下工回来吃着晚饭。
“你们的来临,使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满面笑容的迎着我们坐在炕上。接着端出一种馅饼似的饭食请我们吃。我们谢过了他,请他继续吃饭,在旁边观察着他这小家庭。他旁边坐着他的妻子,他妻子怀中抱着一个胖胖的婴孩。另一边坐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孩,乌黑的眼睛,头前复着留海。他很快吃完了饭,介绍说,婴孩是去年才生下来的,还没有取名字。女孩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现在由他抚养着。他眼里闪着沉重而坚毅的光辉,谈起了他的家庭。战争夺取了他哥嫂和兄弟三个亲人的生命,破坏了他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离弃了家乡高城,流浪到了后方。战后,才依靠政府帮助,来到这儿安家。我们知道,这儿的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一段悲痛的回忆。为了避免他勾起伤心,我们把话题很快谈到农场的生产情况来。他说:
“来这儿的时候,我和妻子只背着一个被盖卷,我们真不相信能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时,他带着无限坚信和尊敬的神情,望了望墙上的金日成像说:“可是,在领袖金日成元帅的号召下,我们鼓起了信心,加倍努力地工作。人民军战士复员回来参加了建设。志愿军同志帮助了我们,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送来了农业机械。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现在慢慢地、慢慢地、一切都恢复起来了。”这时,他嘴角上浮起欣悦的笑。停了片刻,他又继续说道:“我们参加了中央组织的国营农场增产竞赛运动。获得了插秧第一的优胜。得到了中央颁发的增产运动胜利旗。我们出现了金惟功这样的劳动模范,他受到了国家农业省颁发的荣誉勋章。我们农场的每个劳动力,全年的收入,除了吃以外,还能添置许多东西。”说到这里,他微笑着向屋内环顾了一下。于是,我们也注意的看起这屋内的东西来。一边墙上挂着一个书架,放着许多他所阅读的农业参考书籍。一边靠墙,立着一个大衣橱,橱里装着衣服,橱上放着厚厚的一叠被子和褥子。正面墙上,张贴着许多中国画报和朝鲜画报上剪下的彩色图片。隔房那边,是一间厨房。屋外小地坝里种着几丛花。四周种着南瓜、苞米和辣椒。这时,晚风吹来了田野的粪草气味,送来青蛙的鸣声,和那人民军营房里平壤广播电台广播的音乐声。夜,是这样的安静。我们在微黄的灯光下,面对着这个劳动的家庭。想着他们将要建设得更美好的和平生活,深深地感到被一种庄严的和平和安静的气氛包围着。当我们告别主人,穿过大路返回的时候,感觉到这种气氛正在所有的农家小屋散发出来。笼罩在那茁茁上长着苞谷林和稻秧的田野之上。
朋友们!像朝鲜北部其它所有的地方一样,平康变了,变得愈来愈美丽了。这儿的勤劳而纯朴的人民,为建设幸福的生活,在路途上、在田野里、在家屋前忙碌地劳动着。他们不只热爱劳动,而且热爱艺术。什么地方你也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也可以看见他们的优美的舞蹈。这是一个多么热爱和平的民族啊!
每当我漫步在早晨或黄昏的田野,想起平康的过去和未来的时候,我便要向前面那一带屏障似的山头望去。那儿有著名的丘少云阵地。有著名冷枪手苏许松冷枪歼敌的山头。有一等功臣李国海单身炸毁敌连部的高地。许多英雄和烈士们用鲜血从敌人手中夺回并又保卫了这片地方。而现在,高山头上的战士们啊!你们在那儿挺立着。你们保卫着这儿正在繁荣起来的和平生活,保卫着这儿的人们,和平的人民在向你们致敬!
〔注〕白色点子,是穿白衣服的老乡;绿色点子,是穿绿军装的志愿军。(附图片)
“好啊!好一片丰收的景象!”今年是朝鲜战后最好的丰收年。这是朝鲜老大爷和志愿军在谈论丰收的情形。 杨明辉 陈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