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也谈“选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5
第8版()
专栏:

也谈“选本”
刘大杰
在今天,选本还是需要的,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选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参考书,作为一般爱好古典文学青年们的初步读物,选其精华,加以注释,再在卷头附以分析作家和作品的简明扼要的序言,在古典文学的普及工作上还有重要的作用。全集固然很好,非一般人所能负担。古书都没有断句,难懂;一部全集很贵,难买;时间不够,难读。因此,作为古典文学的初步读物,“选本”还是需要的。
“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从知人论世,从研究文学史或某一个作家来说,“选本”当然是不够的,必要读全集。因为“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唐诗三百首”是大家读过的,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三吏”、“三别”、“羌村”、“北征”一类的杰作,都没有入选;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的诗篇,也都没有入选。前人称赞过的“唐诗别裁”,也有同样的缺点。用这种选本作为“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标准,那当然是错误的。
古代选本虽有许多缺点,但在保存史料上往往很有好处。如果没有“文选”,古诗十九首恐怕不容易流传下来,没有“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那首杰出的民间叙事诗,恐怕也就失传了,没有“花间集”,五代那些词也会散失了吧。就是宋元的话本戏曲,有许多也是依赖选本流传下来的。
我们今天的选本,应该克服过去选本的缺点,在挑选作品时,要尽量避免选家的主观与片面,必要顾到全面性与代表性。如果选家专心注意于人民性的概念,把人民性看得过于窄狭,抒情诗一首也不敢选,描写田园山水的诗一首也不敢碰,那又是一种偏向。思想与艺术的统一,全面性与代表性的结合,是选本的主要原则。
作品的注释,要严肃认真,不可草率从事。虽有前人的底子,并不是照抄一遍就可以了事的。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和批判,有所补充和发挥,才合于今日读者的需要。
好的选本,在今天还是需要的。问题不在于选本,而在于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