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出版社可否“综合”一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6
第8版()
专栏:

出版社可否“综合”一下?
子冈
谁计算得出北京有多少块出版社的招牌?它们时而调整、时而分家。中央有些部也各自建立了些出版社,一块块招牌在挂出来。
各家出版的书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呢?例如,赵树理的“三里湾”,有什么理由非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不可?“人民文学”、“作家”、“中国青年”等出版社,不全可以出它?——祗要约稿的手伸长一点。现在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要出“三里湾”的精装本了。这么说来,仿佛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普通”和“精装”之间。
还有一个疑问是,有些中外大作家的作品,在“人民文学”出个全集,在“中国青年”又出个选集;是原书,也是原译,顶多找人或由译者再写序文说明一通,仿佛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全”与“选”之间。即使全集之外还有出选集的必要,为什么非由另一出版社出版不可呢?
出版社的繁盛,似乎也说明了编辑人才之济济。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家家出版社在闹人荒,老一代中一代其数寥寥,新一代有待成长。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当编辑是末路一条,于是编辑部收到的新生力量经常是中学生,有一位社长说:“中学生一来来了四十名,我们闹不清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出版社?”
有的领导同志说过:编辑干的活是创造的创造。编辑确实是一项细致复杂的艰苦文化劳动。除了各个编辑部门的专业而外,还要一般常识、文学修养、历史知识、理论基础……真正精通业务、修养高的编辑恐怕是不太多的。
出版社如此分散,而大家仍在喊领导不强。有的说我们对上级只有上交利润的份儿,有的说我们只有向部里检讨的份儿。而出版社的青年编辑之中,苦闷之情更是普遍,因为担子对他们说来太重,在工作中锻炼的进度不大。
为了纠正我们出版界的分散情况,集中使用现有的薄弱的编辑力量,节约国家纸张和印刷力量,免使读者见了众多的书目眼花缭乱,浪费了买书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了内容大致相同的书),重整出版界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倘若能把大大小小出版社综合归并一下,调整人力,统一受一个部门领导,又分门别类各自和一定的专业部门联系,我想是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很多摊子可以收,很多人的专业编辑潜力可以发挥,很多青年编辑可以继续上大学,很多出书计划可以统一安排:重复的取消,缺少的订进去。在一两个综合性的出版社下,出版社的工作一定可以作到又快又多又好又省。要这样做,一时也许有困难,但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我想还是有必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