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在碧云寺的中山纪念堂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7
第4版()
专栏:

在碧云寺的中山纪念堂里
刘时平 傅冬
伟大的革命家和爱国者——孙中山先生的九十诞辰快来了,我们特地访问了北京西山的碧云寺的中山纪念堂。沿着碧云寺的石台阶一层一层上去,没多久就到了中山纪念堂。在那里,一群人正围着说明牌在观看。牌上写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接着简单扼要地介绍了孙中山的生平,最后写着: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患病逝世,停灵于碧云寺石塔中。1929年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中山纪念堂,永志中国人民对孙中山的崇高敬意。”
解放前到过碧云寺的人都还能记得起那时碧云寺的荒凉景象。那时满院是草,从城里到碧云寺来一趟好不容易,坐汽车要在坑坑凹凹的公路上颠一个多钟头,现在不但纪念堂油漆得金碧辉煌,连到这里的马路,政府也给修得平平的,并且直达大门口了。
进了纪念堂,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口玻璃盖钢棺。这是苏联在1925年3月30日派专人送到北京的。当时中山先生已入殓半月,不及使用。现在把它摆在纪念堂里,表示对苏联人民友谊的感谢。
石工们正在纪念堂内两边墙上光滑的曲阳石上雕刻“孙中山致苏联遗书”,遗书是在中山先生临终前一日(1925年3月11日)写的。他们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刻着,争取在今年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以前完成。
这封遗书是宝贵的,从这封遗书中可以看到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思想和对中苏友谊的信赖。
在纪念堂的正厅,还有中山先生生前的遗著、遗墨、遗物。纪念堂的两边厢房,设有两个展览室。从第一展览室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山先生在“五四”以前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1866年他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勾结清朝政府,想瓜分中国,害得全国民不聊生,因此在鸦片战争后,先有太平军的起义,后有义和团的反帝运动。这使中山先生日益认识到要想救中国,必须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中山先生在屡次革命失败以后,无论逃亡国外,被囚伦敦,或者在国内兵舰上受难,都没有灰心,百折不挠地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在这个展览馆中还陈列了列宁在1912年和1913年写的“关于中国革命”和“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两篇名著,文中指责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借款支持袁世凯的罪恶活动;同时表示了对中国革命的有力声援和支持。列宁的这些著作使中山先生认识到谁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谁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在第二展览室,陈列着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山先生活动的照片。这是中山先生不断地从失败中取得教训,并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地争取进步的划时代的转变时期心情。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现在在展览室的玻璃柜里,人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封面的图片、李大钊写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胜利”一文的照片;也可以从图片上看到“五四”运动时,北京和上海的工人、学生游行示威的轰轰烈烈的场面;还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1922年创刊的
“向导”周报创刊号封面的图片。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山先生很大的启示和鼓舞。展览室有一张图片照的是他写给苏联政府的一封信,信里显露了中山先生盼望同苏联建立友好关系的深切心情。
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张中山先生和苏联代表合照的像片。这是1922年陈炯明勾结北洋军阀举行叛变,中山先生跑到上海和苏联代表会谈建立友好关系时拍摄的。中国这一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在那时已经向新兴的无产阶级国家伸出了友谊之手。
站在一个玻璃柜前参观的人们一面看,一面高兴地指着像片说:“这一位是毛主席!”“这一位是李大钊同志!”这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时拍的照片,这次会议毛泽东同志和李大钊同志等都参加了。就在这次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三大政策。中山先生以符合中国革命新时期的新思想改组了国民党。使国民党和广大人民的斗争结合起来。
中山先生从此摆脱了辛亥革命以来在反军阀斗争中孤立无援的状况。图片告诉人们,他以后怎样在苏联、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支援下,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怎样镇压了帝国主义策动的广州买办阶级的武装商团叛乱,又怎样准备了北伐战争。
为了争取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11月北上。他扶病到北京的像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碧云寺的最高峰——石塔,人们都在围观中山先生衣冠冢。塔高三十四点七公尺,游人在这里,可以俯瞰香山的景色,远处玉泉山上的古塔和万寿山上的排云殿,也历历在目。衣冠冢里封的有中山先生临死前穿的衣服和戴的帽子,还有一口楠木棺材。
在这里,有位护陵的老先生谭惠全,他是中山先生生前的卫士,从中山先生逝世那年,他就从广东来这里护陵,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离开北京。今年他已有八十三岁,他向我们叙述了中山先生逝世时群众沉痛悼念的情景。
从这个老同盟会员谭惠全的回忆和展览室陈列的史料中,使人深深感觉到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的革命思想和伟大人格还永远活在革命的中国人民的心目中。(附图片)
中山纪念堂设在风景优美的北京西山碧云寺里。这是修缮一新的中山纪念堂外景。 新华社记者 安康摄
群众参观陈列在中山纪念堂内的玻璃盖钢棺。
孙中山先生的卫士谭惠全(中)向参观者追述孙中山先生的事迹。 本报记者 袁毅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