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关于阎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0-28
第8版()
专栏:

关于阎译
江绍原
9月15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所载阎简弼小品文,目的在呼吁各“机关中的某些资格老的成员”,“领导人”和“党团员”不要阻拦其他的成员和“非党团人士”说话、管事,——不要因为他们“仗义执言”,“见义勇为”,反而怪他们“乱说话”,“管闲事”——不要因为他们肯说话、肯管事,反而“整”他们一通。
这篇短文却是把古籍“战国策”(卫策)中“一个故事”译成今文开头的。我对于这个故事的处理有些意见,止不住把卫策原文和它的今译抄写于下,并且解说几句。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毋(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卫国的一个人娶新媳妇儿。这个新娘子上了花车就问赶车的:“喴!边辕上套的马是谁的呀?”赶车的回答说:
“那是借来的。”新娘子就对这个赶车的家员说“好好地看承人家那边辕的马,也别鞭打咱那驾辕的牲口!啊,听见了吗?”车子一到丈夫家的门口儿,人们将她搀扶了下来;脚刚着地,她就告诉陪送她来的伴姆说:“记着!您一会儿可去把那灶膛里的火熄灭掉;不看着了火!啊?!千万当心点儿,记着!”一进院子,瞧见当道儿摆着一个捣米臼,她又回头叮嘱伴姆说:“把它搬到窗根儿底下去,它在这儿妨碍来往走路的人!”婆家的人看了和听了她这些言动,都暗暗地笑话她。——为啥笑话她呐?笑她不像个一般所常见的新娘子。觉着她:怎么新来乍到,就这么爱说话、爱管闲事?!记载这段故事的人发表议论说:
她这三次发言,说的都是正经八倍的大好话;可是,不免被暗地里讥笑,那是她说话的时间不合适,未免早了些,因为她是个新来乍到的新媳妇哇!
关于这个故事,我记得自己在多年前指出过四点:(一)它先已见于“吕氏春秋”某篇,而且吕氏春秋的说法较古;在那个较古的说法中,臼还不是可以“徙”(挪动)的行臼而是就地筑成的地臼。(二)灶想必也还不是可以搬来搬去的火炉(行灶)而是就地筑成的地灶。(三)新妇入门时,灶火正很旺盛,而且想必要她从火上跨过去以禳邪,所以这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节目。(四)臼想必也要她走近,而且用脚把杵踏几下,或用手抱杵捣几下,以示她从今以后负有使用家臼的妇职,所以这又是古代婚礼里的一个节目。
关于地臼、地灶,多年前我写过一组短文,发表在北京某刊物(中法大学月刊?) 上,事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主任张颐等把我担任讲的“礼俗迷信研究”一门功课粗暴地取消以后好几年。在这门功课被取消的当时,我愤而连他们允许我续教的“宗教史”也拒绝不教了:这好像一名新妇被婆婆们一笑,一挡、一“整”,她说声“我不嫁了”,便溜之大吉!
明白了臼与灶均有关婚仪,便更可以知道新妇嘱咐人灭灶和徙臼是很自然的——是说值得一说的话而不是乱说话,是管有一管的必要的事而不是管闲事。这个古代民间故事,的确很妙呢!
因而,报纸和作者对于古籍的今译和古代民间故事的处理,希望尽可能提高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