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有关蒲松龄的几则琐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01
第8版()
专栏:

有关蒲松龄的几则琐谈
王统照
六、正在编订中的蒲松龄的诗、文、俚曲集
1953年夏天,经路大荒先生把多年搜集也曾在抗战前印行过的蒲氏遗著中的诗、文和俚曲集交山东省文联,清钞出一份底本。因为有些后来发现的资料以及篇目不同,时间先后等种种原因,须重行编订。但那只是个先钞出准备好好整理的底本,当然,各地如有新发现而可靠的蒲氏遗著自应随时增入。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已与路先生约定,期以半年的工夫把这些蒲氏的遗著排比、整订,使可成为比较完善的本子。路先生原有“蒲松龄年谱”之作,但仍须重行改订,增加新的材料,将来也可在此期间写好。这只是初在进行中的工作,没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路先生的同意,我在此约略提到,为了对蒲氏遗著关心的读者早说一句,望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路先生原谅我“透漏消息”!
至于蒲松龄的作品除“聊斋志异”外,究竟有多少种,现在有印本或钞本的有多少种,这个问题似乎还没人能够下一句肯定的断语,我们也正不必急着“一口咬定”。现在只好据确已知道是他的遗作的,比类编订,印行传播,以供研究与爱读蒲氏作品者的参考。有些作品还在疑似之间,一时又找不出真凭实据,只好先等一等,后来或有新材料的发现,研究者的精密证明,断定是否。这次捷克斯洛伐克的普实克院士到山东来,同我谈及,他力持慎重态度,对于某些作品相传是蒲氏作的,如无有力的反证,最好先不要认为即非蒲氏作品,应当待到后来有了新证,才能断定。
七、普实克院士曾往蒲家庄游览
普实克院士研究汉语多年,曾译过不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品。他与发斯同志到济南来,特地去了一趟蒲家庄,看过蒲氏的故居,几件遗物和这位作家的坟茔、石碑。普实克院士译过“聊斋志异”,也读过蒲氏的其他著作。所以,我介绍路先生与他时,他很高兴,因为好些年前,他就看过路先生写的有关蒲松龄的文章了。
普实克院士从蒲家庄回来后,谈及他这次亲身到了这位作家的故乡看他的房子和乡村的情况,对于蒲松龄当年是出身寒素,居住穷乡,更有深切的了解。他还要把他译的“聊斋志异”本子寄到蒲氏故居的纪念室内。
关于蒲氏著作的评论以及“聊斋志异”的版本、钞本等,都有专门研究者来作这些工作,这篇近乎“闲”谈的文中不应涉及。末后,引录蒲氏的三首诗作为结束。
青石关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上诗是“聊斋诗集”中的第一首,“南游草”同样以这首居首。青石关在山东的莱芜县山中,是当年由这一带往南去的必经之路。山高径窄,也是向来战争的要隘。这是蒲松龄往宝应县去作幕,由故乡启行作的第一首诗。这年他正三十一岁。
下一首是他北归后不多年的作品,名灾民谣雨不落,秋无禾,无禾犹可,征输奈何!吏到门,怒且呵,宁鬻子,免风波。纵不雨,死无他,勿诉公堂长官呵!
另一首是:
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这一首晚得多了,大约距他南游时有十年左右,他的年龄也在四十岁上。“聊斋志异”已经完成初稿。虽然后来还有修订以及把老年时的作品加入,而全部的大致写成却在此时。他用“次韵”二字,正是为了酬答王渔洋(王阮亭别号渔洋山东人)为他题“聊斋志异”的那首七绝,即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丝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从“十年颇得黄州意”句中,更可知道“聊斋志异”全稿,约成于他的三十岁到四十岁的期间,以后虽有增益的篇目,却很有限了。
(文中有关蒲松龄年岁的地方都以路大荒先生旧作“蒲柳泉先生年谱”为准。)
(续昨,全文完)(附图片)
蒲松龄故居的门首(修葺后所摄)
蒲松龄坟茔中的石碑(清雍正三年,其邑人张元撰文刻石的。碑阴附刻蒲氏的杂著、戏和通俗俚曲的目录,诗、文、词及他种未列入。此系修葺后加盖碑亭的摄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