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也谈买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02
第8版()
专栏:

也谈买书
若望
西谛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漫步书林”,有一节专门谈到买书;他批评了有许多人跑进书店,连书的内容是什么也不问,就大包大揽的说:“每一种给我挑一本”。及时指出这种近乎荒唐的行径是很有好处的。我这里谈的是目下走进书店挑选书籍也确实困难,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来,首先看“内容提要”,而内容提要是千篇一律的几句话,不超过二百字。如果要寻找典型的八股文字,我提议诸位不妨去领略一下各书的内容提要。
过去出的书,一般的在卷首都有一篇序,有的是别人写的序;如果没有序,在书后有“跋”或“后记”之类。这对于买书的人有很大的好处。卷首有序就好比穿衣裳有领子是一样。近几年来,却很少看到有序或后记。取而代之的是不少写得不好的内容提要。我怀疑这些提要倒底有没有人要看。我觉得这不是进步现象,而是倒退。
“序”或“后记”可以告诉读者这本书怎样写成的;或者像鲁迅在他的杂文集后面的“后记”中,说明他的一些文章遭到过什么样的命运,他在写某篇文章时的心境如何;我们研究古典作家在他们的巨著上写的“序言”,可以更明确了解作者的构思和创作的主题;这对于文学史家是最珍贵的材料。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把写“序”或“跋”看做浪费是万万不可的。据说出版物上面不写“序”或“后记”,倒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著作人本身有顾虑:怕在“序”和“后记”中流露自我欣赏的情绪;如果请别人写吧;别人也感到赞扬知己朋友的作品,恐有小圈子之嫌;如果赞扬不当,该书受到批判,连代序的人也得一同连累,谁愿意招惹是非,多此一举呢?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绪之下,才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内容提要”;而“序”和“跋”乃宣告失踪。
我倒并不主张每本书一定要有“序”和“后记”,有些书是可以不写序或跋的。我只是为了买书的人着想,作者不妨在卷首和书后大胆的向读者直接说话,要说什么就说什么。请人写序也未始不可,写得有偏颇不妨展开讨论。当然,那种自我捧场和广告式的告白是不应该写进去的。至于对自己的作品以自信的口吻向读者介绍其中的内容,我认为不能把这当做“自我欣赏”或“自我表扬”。如果没有自信,他能写得出这本书来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