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草原上的一支文化骑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04
第8版()
专栏:

草原上的一支文化骑兵
林沫
一群活泼的牧民姑娘,迈着欢乐的舞步出来了!像是在月光下迎接自己的爱人,像是在丰收的草原上迎接幸福的节日。欢乐的舞蹈伴随着熟练的劳动,她们是在轻轻地抚摸着自己的乳牛,挤下一桶桶雪白的牛奶。——这是锡林郭勒盟文工团在演出他们的“挤奶舞”。每当他们在草原上演出之后,一些牧民老太太就不免闪烁着快乐的眼泪,上去仔细地看他们,抚摸他们,惊奇地问着:“这就是我们那班孩子吗?”
这个文工团实在是一支年轻的、战斗的队伍。他们十八个人——年纪小的不过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到三十岁,带着一辆马车和十几匹马,终日奔驰在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上,春天迎着风沙出去,冬天带着冰雪归来,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奔走演出。
缺乏文化生活的草原牧民,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节目,是怎样的如醉如迷呵!他们的表演深深感染了观众,走到处,他们唱的歌,牧民要学;他们朗诵的诗,牧民要抄。每次临别的时候,一些青年男女,拉着他们的手,恋恋不舍;老年人都一再嘱咐着:“好孩子,别忘记下次再来呵!”
在这千里纵横的草原上,哪里他们没有到过呢?全盟五个旗的牧民,有谁不知道这支年青的文化骑兵呢?他们就像不败的花朵,一年四季在草原上开放。
我看他们的演出,是在锡林浩特的人民俱乐部。接连两个晚会,共演出了几十个节目,话剧、歌舞、朗诵诗、蒙古说书,真是应有尽有,而且每类节目里,都有生动活泼的、来自现实生活的他们自己的创作。一个晚会,在舞台上有近百人进进出出。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一个力量雄厚的大剧团。实际上,灯光、布景、乐队、演出,从后台到前台全部就是十八个人在紧张地活动,而且工作组织得有条不紊,节目一个紧接一个进行。一个演员,常是按着节目进行的次序,穿着两三套衣服,闭幕回去脱下一套,汗都顾不得擦,就赶紧又跑出来。
这个文工团成立已经八年了。中间几次改换名称,调换人员,但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的战斗作风,忠心为蒙古族人民服务。他们长期生活在牧民中间,表现牧民新的生活的作品就逐渐出现了。他们曾经骑着快马,跟牧民在草原上追捕野狼。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呵!开始,大队人马在荒草中细心地搜索着,像侦察兵一样人人紧张而兴奋。一发现狼,猎人的心像烈火一样燃烧了,人们高呼,狂袭,草原上惊天动地,犹如万马奔腾,但阵容不乱,有指挥,有组织,统一行动,里外配合,直到把恶狼打死。他们和牧民一起经历了紧张的战斗和胜利的欢快。从这里,他们体验到了牧民对恶狼的仇恨,保卫幸福生活的决心以及他们坚强的性格和英雄行为。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创作了自己的“打狼舞”。虽然,由于艺术修养的限制,目前他们还不能把这个节目表演得十分完美,但只要不懈地进行加工创造,他们是会成功的。
文工团已经出现了几个青年作者,来自牧民家庭的鄂尔登格就是其中的一个。五年前他参加文工团时,把创作看成不可理解的神秘的事物。以后他学会了音乐简谱和五线谱,自己记录民歌,阅读名诗,逐渐熟悉了几种艺术形式,在人民的生活中,许多动人的形象深深感动了他,于是他就大胆地尝试创作。在不断地刻苦努力中,他终于写出了受群众欢迎的作品。歌曲“放哨的姑娘”,朗诵诗“春天的工作”和说唱诗“互助合作好”,曾在去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文艺会演大会上得到了作品奖。他写的歌词“年青的社员”在配曲后,曾参加了全国音乐周的演出。
文工团也有忠心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汉族青年。那个能干的小伙子高太,这几年真是练出了全套本事,他能歌,善舞,会用好几样乐器,既搞创作,又能导演;演出一个晚会,几乎场场都有他。在团里面,他得到同志们的爱戴;在牧民中,他享有荣誉。高太初来到这里很不安心。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行动,他不会骑马;在牧民家里住下来,他不习惯吃羊肉和奶食;要接近群众,却语言不通。他深深地苦恼了!
促使他安心工作的,当然有很多原因,青年团的教育,同志们的帮助,他也没有忘记盟的领导同志讲的话:外边到草地来工作的同志,需要有“志愿军”的精神。但最使他动心的,还是到处受到牧民的热爱。牧民知道他是汉人,就特别敬重他,大家喝茶的时候,常是把第一碗先端给他;老太太见他吃不下饭,就心疼他,另外给他作面吃。他还记得,牧民老太太教给他的头一句蒙古话就是“赛音胡,其赛音胡!”——“好孩子,你是好孩子!”
牧民的热爱和自己对艺术生活的热烈追求,给了他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决心。不习惯的事情也渐渐习惯了。蒙古话也慢慢学会了。他还给自己起了蒙古名字,真像是一个蒙古孩子了。的确,一个汉族青年,忠心耿耿地为少数民族服务,帮助他们,又跟他们学习,把全身心献给这个民族,难道不是最愉快和幸福的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