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写人的和人写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06
第8版()
专栏:

写人的和人写的
俞如慧
中国有许多成语,实在是非常美妙的。如“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每句都只有四个字,却含义无穷;“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话稍长一点,但也只有七个字。
“兼收并蓄”,大意是说一个人采纳和消化各种不同的意见,作为滋养自己的东西。“集思广益”是说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许多人一起来想,其好处总比一个人想的强。“置之死地而后生”,则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意思。
可是这些美妙的成语,也常有被误解或误用的时候。比如一篇文章,把各种赞成的、反对的和怀疑的意见都一起写进去,全面是很全面,但读起来恐怕就使人不知所云了。又如写一个电影剧本,作家想好故事梗概或写成初稿,便付诸讨论,甲说某个角色后来不该死,乙说死了倒好些,这样“集思广益”的结果,角色便大体成为不死不活的人物。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我们的创作讨论中也曾采用过。不过大家嫌这话麻烦和过于古老,更名曰“集体轰炸”。集体轰炸者,即大家事先不必管作家能否接受,都各人本着一颗赤诚而又灼热的心,把看到的大小毛病,一起说出来。意思是说,先把这个作品的基地炸平,然后希望他在此废墟上盖起美丽的天堂来。但结果是,天堂很少,废墟却留下许多。
似应承认,文艺创作总是带有很大独立性的精神劳动。假如曹雪芹和高鹗都同时活着,而且都同在一个什么创作所里,红楼梦将怎样开头,恐怕就是一个很难决定的题目,而且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第一句话该说什么,也确实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便说分工吧,由曹雪芹先写第一遍,然后由两个人取得一致的意见,算做定稿。那么,曹雪芹笔下恐也就不大能看见贾宝玉等人,而要时时想到那个以逸待劳的高鹗了!因他不能不想,这情节,这语言,如果高鹗不同意,而且提出二十条理由,咋办?
过去大文艺批评家,大都是分析已成的作品,可是今天,电影脚本尚未形成,便已有人跃跃欲试了。作家的初稿往往被油印数十本,分发各委员、局长、处长,开会讨论。其讨论又不止一稿,有的是二稿、三稿,直至十余稿!有的讨论几次,便连名字也换了几回。如一部名叫“保卫胜利果实”的电影,便曾经叫过“红色的战斗员”、“考验”、“千锤百炼”等等,真是有乳名、有学名、有大号、还有别号!有人说,如果这影片不早些出来,影片的主角后来还会去参加抗美援朝的。那么名字也就还要变更,最少得加上几个字:“保卫中朝人民的胜利果实”。
这一说,好像我是反对“集思广益”一类美好的传统作风了,其实不是。我只说,小说、戏剧、电影,是写人的,而且是人写的。人是有生命的东西。作家写作品,宛如女人生孩子,只有生出来,才知道鼻子矮了,眼睛小了。但这时,母亲已经无能为力。如果孩子将来作演员,鼻子自然还可以用油灰加高,眼角也可以画大些。但这只是化装,下了台,便还是矮鼻子、小眼睛的。如果助产士们不懂这点,硬是空悬一个美的标准,于是一面还在喂牛奶,便一面动手术,结果将如何,这难道只有大师们才能想像么?
但无奈在文艺领域中,这样的助产士和大师们还很多。他们在大动手术,集体会诊之后,就发议论:没有“风格”呀,没有“独创性”呀,“公式化”“概念化”呀!四川有句土话:“三个钱拈着纸筒筒,只有先生的话说,没有我的话说!”(指测字算命的)这种“没有我的话说”的心情,恐怕是很能代表一些——特别在电影部门中的作家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