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守卫在中山陵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10
第5版()
专栏:

守卫在中山陵旁
本报记者 张竞 甄为民
在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前,我们访问了南京中山陵的工作人员范良、丘有。他们两人过去给中山先生充当卫士,以后,长期地看守着中山先生的陵墓。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使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卫士的岗位呢?这就是中山先生伟大的地方。
如果说,中山先生曾经给他们什么好处?那末,这个好处就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当他们第一次在越秀楼(现为中山纪念堂)为中山先生站岗的时候,中山先生曾经亲切地问过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到我们这里来?你想做官吗?”答复是“为了救国”。中山先生笑了。先生常常教育他们做“人民公仆”的大道理,“人生要以服务为目的,不可以夺取为目的,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业。”
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堂(即中山大学前身)、黄埔军校、广州第一公园等地的无数次演说,曾经“感化”过他们,使他们相信了后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更使他们感到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中山先生不畏买办阶级陈廉伯商团的罢市和反革命陈炯明的叛变,而对于自己的部下,又是那样的仁慈宽厚。中山先生不允许亲近他的人称他为“大总统”“大元帅”,而要他们称自己为“先生”。先生出发演讲,看到汽车窗外站立着卫士,很不习惯,往往因此而和卫士一起步行到学校中去。在南华寺,先生和卫士们共同吃过冬菇稀饭和烤小猪,在白云山郊游,先生发起组织卫士队的登山竞走。这些平凡和琐碎的小事,却处处使卫士们受到感染而永志不忘。
中山先生死后,那一些口念“遗嘱”而心怀异志的人,趁势篡夺革命果实,而这些曾经在精神上深深受过中山先生感染的卫士们,却默默含哀,忠诚地守着中山先生的灵堂。当国民党的大官们问他们“愿做什么官”的时候,他们回答说:“我们是苦出身,不愿做什么官,情愿生死追随中山先生。”
中山陵建成后,陵寝的正门,是一扇四寸厚的铜门,就在这铜门上,装着一把非常精巧奥妙的锁钥,白发苍苍的老锁匠教会四个年青的卫士打开这把钥锁的秘密。每天清晨,他们亲手把铜门轻轻打开,让陵寝换上新鲜的空气,黄昏,又小心地把铜门锁上,默默地向英灵道晚安。
在这四个青年卫士中,有一个就是丘有,现在他已经是五十二岁的老人了,人们还常看见他亲自挑着一担清水,踏上三百九十多级石阶,把陵堂的每一个角落洗刷得干干净净。
可是,当人们和他一谈起过去的年月,丘有,这五十二岁的老人的心里,就涌起了无限的辛酸和痛楚。在他陪着遗灵由北京来南京后的第三年,蒋介石国民党当权者,借裁减冗员,调整编制的名义,便要把忠心守卫着中山陵的二十多个卫士遣散,丘有和原来陪着灵寝来南京的肖洪禧等四人,也列入了编余的名单,虽经再三要求,但交涉无效,最后,四个人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陪伴了三年的中山陵墓各奔前程了。
中华民族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蒋介石丢下了中山先生的遗体,逃到重庆去了。中山先生的陵墓依然屹立在紫金山上,陪伴着先生的卫士和全国亿万人民一样,不屈地渡过了八年的灾难。
抗战胜利后,丘有四处寻访故友,通过私人关系,终于在1945年,又回到了中山陵来了。丘有怀着万感交集的心情,一级一级踏上了陵墓的石阶。劫后中山陵的凄凉景象,勾起了他无限的感慨。当他走到“天下为公”亭下,从守陵警察的谈话中,知道就在这亭子下,异族统治者曾经枪杀了他的老战友——坚守着陵墓的卫士刘祥、温燕、黄惠三等多人。再走上去,石级上累累弹痕,还历历在目,铜鼎鼎底洞穿,鼎边刀痕犹在,进入灵堂,四壁萧条,遍地尘埃,陵寝最后那道铜门,已经被刀砍斧削得不成样子。此情此景,一步步紧扣着丘有这个忠实农民的心弦,当他发现中山先生座像的面部被损坏时,已经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呆立在陵前,半天都发不出声来,耳边好像又响起了中山先生的慷慨激昂的声音:“帝国主义不打倒,中华民族就得不到自由独立!”这时候,丘有才更加明白了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的思想。
“惨胜”之后的中山陵,依然在惨淡中,蒋介石国民党的大官僚们,埋怨中山陵建筑得太高,汽车开不上去,很少前来拜谒,献花圈的人就更少了。
一个晴朗的日子,中山陵来了一批穿著朴素、态度和蔼的谒陵人,他们恭恭敬敬地进入了灵堂,献上了花圈,花圈飘带上写着,“孙中山先生灵右。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暨全体团员敬献”。这时,你很难想像守灵的卫士范良的悲喜交集的心情。范良真没有想到中山先生的英灵,却在这时候得到共产党和中山先生的故旧周恩来的悼念和慰籍!
谒陵以后,周恩来同志看到十多个荷枪站立的岗哨,问:“他们是宪兵吗?”范良说“这是马湘处长(中山先生生前的副官,当时担任中山陵拱卫处长)派来的拱卫队,周恩来同志表示非常感谢!”临行前,并交给范良两张名片,要他转交给马湘先生。一张名片上印着周恩来的名字,另一张印着何成湘的名字。
这批谒陵人在范良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那黑暗的日子里,他们脑海中开始出现了一线光明。1949年,南京解放了,从这时起,中山陵才真正的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今日的中山陵,虽然从梧桐叶落声中,也能使人感受到深秋的气味,但是那和煦的阳光,那修剪得齐整的苍松翠柏,那植物园里的挺劲盛开的百花,给中山陵带来了秋天里的春天。不久前,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曾来谒陵,代表周瘦鹃先生曾口占七绝一首:“浓荫夹道沉沉绿,修竹齐松大集成,天下为公今实现,好将斯意告先生”。现在,国内外来仰谒的人逐年增加,单今年1至10月,国内就有一百二十万人,国际友人有四千多,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主席曾经来到过这里,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也曾经来到过这里。他曾说过:“孙中山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领袖,而且也是亚洲人民的领袖”。
许多青年在陵前宣誓入团,许多少年儿童在雕像前举起了致敬的手,在这许多青少年中,就有当年的青年卫士的儿女。范良现在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卫士丘有现在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他们的儿女,有的在柴达木盆地工作,有的在大学里学习,更多的是在中、小学里读书。孙中山先生的这些卫士已摆脱了解放前受人冷落的岁月,过着受人尊敬的安乐的日子,他们将更忠实地守护在中山陵前,欢乐地度过他们的晚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