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对“‘抢’有余‘巧’不足”的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10
第6版()
专栏:读报杂感

对“‘抢’有余‘巧’不足”的意见
读了8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抢’有余‘巧’不足”一文,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有很大的片面性的。
纺织工业系统在先进生产者运动中,推广了不少先进经验。除了各个地区自己总结推广的以外,光在全国纺织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上集中起来整理介绍的就有四百多项。其中属于运转操作方面的先进经验,确定在全国普遍推广的有二十二项。这许多先进经验,有一些可能还有缺点,但作者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就是“抢”有余“巧”不足,也就是说都是靠增加劳动强度的。这未免是夸大的含糊其词的说法。
就拿细纱车间推广的“解拈接头法”来说,这个接头法比原来任何接头法的强力都要提高,并不是“甚至用精密仪器也测不出来”的。根据北京国棉二厂单纱强力的试验,解拈接头强力平均为三百一十六点八克,平接头平均为二百○六点七克。
作者又说解拈接头要弯下腰去接,对孕妇和高个子非常不便,非常吃力,也是不确切的。“解拈接头法”和其他接头法一样,并不需要弯腰,如果个子高,机器矮,需要弯腰的话,平接头和别的接头方法也一样要弯腰,这并不是解拈接头法本身的缺点。同时解拈接头法也并没有像作者所说的要求工人看清楚每一根细纱上的拈度是不是完全解开,一般操作熟练的工人只要两个手指一动,就可解开了。
在操作时间上,因为解拈接头多一个动作,时间有所延长,根据测定,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张梅兰,“解拈接头”平均是4.31秒,上海国棉十一厂“平接头”平均是3.91秒,相差0.4秒。影响并不大。不致像作者所说的“使工人成天忙于接头”,也不致“分散巡回清洁工作的精力”。
作者另一意见,认为“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细纱车间主要是加强巡回,多做清洁工作以减少断头”。这也是值得商榷的。细纱工人当然要掌握巡回、合理安排清洁工作,但如果仅仅注意巡回和清洁,不注意细纱工人的接头,换粗纱等基本操作,也是不全面的。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改进接头方法,却有很多意义,因为细纱接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部工程(络筒整经、织布等)的断头和疵点。郭瓦廖夫同志在北京清河制呢厂参观“解拈接头”时就说过:虽然细纱接头时间稍有延长,但后部工程断头减少,总的时间还是节省了。
最近纺织工业部和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组织了十八名全国纺织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在各个纺织企业集中的地区举办先进经验学习班,传播十六项先进经验(包括解拈接头),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说这些经验共同的缺点是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其窍门仅仅是一个“抢”字,那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作者说由于推广这些先进经验,增加了工伤事故、疾病、缺勤、女工流产等不愉快的事故的说法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作者列举上海国棉五厂的流产数字,试问是否经过调查?好像很有说服力,可是究竟五厂推广了那些先进经验?究竟那些经验的推广造成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不加区别的笼统的归罪于纺织工业系统推广先进经验,只能是模糊人们的认识,对推广先进经验或者是防止“不愉快的事件”的产生都没有什么好处。
很多先进经验,都还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各方面来研究讨论,但只有有根据的,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陈克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