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参谒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13
第2版()
专栏:

参谒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本报记者
昨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首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和应邀来我国参加纪念大会的国际友人们,到西郊香山碧云寺,参谒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堂和衣冠冡。
三十一年前,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灵柩曾经停放在碧云寺。从那时起,每年逢到先生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人们便络绎不绝地到这里参谒,向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致敬。
参谒的人都是乘公共汽车去的。在最后一辆车里坐着的,有周恩来、邓小平、郭沫若等同志,和文幼章夫妇。
碧云寺在香山脚下。每逢深秋,满山红叶。如今已到初冬,只有苍翠的松杉桧柏挺立着。汽车在石板铺的路上盘旋而上。十时,代表团人员全部到达碧云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上千名参谒者已经等候很久了。
纪念堂在碧云寺的中央,室内外油漆一新。正厅檐下一块“孙中山纪念堂”的红色匾额,题字是宋庆龄先生手笔。纪念堂正中是一尊中山先生的塑像。满室鲜花飘散着清香。两壁是用汉白玉石砌成的,上面雕凿着“孙中山致苏联遗书”。重读一遍这封人们都很熟悉的遗书,心里会这样默念:先生,您安息吧!中苏两国人民,已经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友谊。
十时三十分,举行了参谒仪式。周恩来、何香凝、郭沫若、陈叔通、邓小平、沈钧儒、程潜、傅作义、张治中、谭惠全等走进纪念堂,在先生塑像前面静默肃立致敬。
纪念堂外面的院子里站着上千名参谒者。他们当中,有首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有曾经经历了中国民主革命全部历史的老人,也有刚刚知道了中山先生的名字和他的不朽的事业的红领巾。国际友人们和中国同志在一起。他们也都静默肃立致敬。
无言中包藏着最高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中国六亿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先生逝世以后,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人民是怀着胜利的心情来纪念中山先生的。祖国已经得到了独立和自由。我国已经同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团结在一起。宪法保障了全体人民的民主权利。广大农民正在向着集体化的道路迈进。伟大的工业化的计划正在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全面开展。
代表正在胜利地建设着社会主义的六亿人民,周恩来同志在先生像前捧献了香花一束。
接着何香凝也献上香花一束。她代表的是革命的国民党人。三十多年来,他们曾为实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进行了巨大的工作。
随后,参谒的人们参观了纪念堂两侧的展览室,并且到石塔瞻仰先生的衣冠冡。一位银髯垂胸的老人、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卫士谭惠全,坚持要陪同周恩来同志一起登临一百零八层台阶的石塔。这座塔,原名金刚宝座塔,是仿照印度佛塔建成的。中山先生的衣冠就封藏在塔基里面。塔高三十余丈,登塔了望,西山景色尽在眼底。在塔基平台上,兀立着一棵白皮松,朝天长着九根枝杈。老人向周恩来同志说:“这棵松有个典故”,据说,这棵松树曾受乾隆皇帝加封,命名九龙松。后来清朝便出了九个皇帝。周恩来同志问道:“清朝不是有十个皇帝吗?”老人想了一下,说:“溥仪不能算数”。周恩来同志说:“喔,是的,不能算数,溥仪给孙先生打倒了。”周恩来同志、老人和周围的同志一起都笑了。
从白塔下来,已经晌午。参谒的人稍事休歇,先后登车回城。回首香山,碧云寺在古柏苍松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