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不必要的“门当户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13
第8版()
专栏:

不必要的“门当户对”
唐弢
这是看了严秀同志的“一件好事”(10月24日本版)才想起来的,不幸我所想到的却并不是“另一件好事”。
不过我得赶紧声明:区区是完全拥护严秀同志的表扬的。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几年来一直把全国性体育比赛分散到各地举行,的确代表了一种新的工作精神,不但有严秀同志所列举的许多好处,我还以为近年来我国体育成绩的突飞猛晋,是和这种精神分不开的。这种精神说明全国体委的确是在为体育着想,为运动员服务,而不是只想到它自己的“衙门”。我以为任何机关,能够忘记“衙门”,真正从工作出发去接近群众,便容易得到群众的了解和拥护,和群众打成一片,结果也就对工作有好处。全国体委的这些措施就因为“深得人心”,所以它能够做得好,做得有成绩。
至少我个人是这样体会的。
我因此又想到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工作,他们也在进行一种“分散”,我并不反对各地都能学习全国体委接近群众的精神,可是他们实在“分散”得有点使人啼笑不得。也许因为书生太不尚武,必须首先在“弱不禁风”的队伍里展开宣传吧,所以总是钉住在文人的后面。譬如说:上海有一个虹口公园,这原是供人游览散步的所在,最近我们还把鲁迅先生的墓迁在这里面,体委却划去公园的一角,建筑了一个大运动场,使人于低徊景仰之余,饱听上万群众的高呼大叫,而鲁迅先生也得免“泉下寂寞”之感;又譬如:上海有一个文化俱乐部,这原是供人休息、谈心、听音乐、看表演的所在,体委又划去前面的一块大草地,建立了体育锻炼场,使人于把臂捉膝,低诉微吟之间,又不断“欣赏”从窗外传来大喇叭里的口令;再譬如:上海有一个人民公园,全市最大的图书馆、博物馆都在里面,这原是供人参观阅览的所在,最近体委又把同一座大楼的另一端改建体育馆,我还不知道人们在全神参观、专心阅读的时候,将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自来文武连称,但在实际工作上,我总觉得无需乎左一个“文昌”,右一个“武圣”,安排得这样“门当户对”,因为他们的工作方式有别,所要求的环境也就不一样。体委的同志们也许会说,建运动场、锻炼场在先,迁鲁迅墓改文化俱乐部在后,不是武钉文,倒是文逼武。我在这里必须指出:鲁迅墓虽然是最近才迁去的,但动议却远在几年之前;文化俱乐部虽然是后来改称的,但这里原来也是一个俱乐部,一切房屋式样、内部设备都说明着它是俱乐部。负责体育工作的同志不但知道,而且当时还有人提过意见,那么,为什么不能作一个全面的考虑呢?
从图书馆、博物馆同一座大楼的另一端再建体育馆这一点,是可以看出问题的所在的。
我并不主张“偃武修文”,相反地,我是竭诚拥护而且爱好体育工作的,但我反对不必要的“门当户对”,以为这种“文武双档”的戏可以不必再唱下去,为了我们的“文事”,也为了我们的“武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