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图书馆里的老管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14
第8版()
专栏:

图书馆里的老管家
曾昭安
在北京图书馆书库里,工作人员们穿梭似地东奔西跑,找寻读者所要借阅的书。在忙碌的人们当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在辛勤地工作着。
“韩伯伯,这本书在哪里?”当年青的图书管理员因为寻不着书,不好意思地跑到他面前问他时,他总像长辈一样和蔼可亲地含着笑说:“在那边,东头最后一个书架上。”或者亲自领着他去拿。
这位白发老人就是北京图书馆书库里的老管家——庋藏组组长韩嵩寿。
他今年六十四岁了。自幼勤学苦读,直隶法政学堂毕业。在旧社会里,按他所学,本可以爬上封建买办统治阶级阶梯的。但是,因为他一来没有靠山,不喜欢逢迎,二来他酷爱书籍,所以,仅做了极短时期的小学教员之后,就到当时的京师图书馆筹备处(后和北海图书馆合并,成为国立北京图书馆)作管理图书的工作。自此以后,就像老管家一样从没有离开过它。今年9月15日刚好是他到馆四十周年的日子。那天,领导同志还专门为他开了个纪念会。“我一生也不能忘记啊,旧社会那有这回事呀!”谈起这个会的时候,他回味似地对我说。
他前额头发早已脱光,剩下的也白得像棉絮一样了。可是,从他的精神到他的心灵,却一点没有衰老。
每天早上,图书管理员们就在书库里、阅览室中和借书台上忙这忙那,等待上班时刻的到来,迎接读者们的到来。借书时刻一到,他们就紧张地忙碌起来了。而晚上,当最后一个读者离开了图书馆的时候,他们又忙着检查、整理书籍了。韩嵩寿老人也像许多图书管理员一样,终年这样工作着,他热爱自己的工作。
可是,志愿献身于这个工作的他,在旧社会里,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生活毫无保障。他每一根头发,每一条皱纹,好像在告诉人们,他怎样在旧社会里挣扎过来。在段祺瑞、张作霖时代,薪金本来就不多,还要年年欠薪、减薪,弄得无米下锅,经常用豆饼充饥。同行们为了生活,都一个接着一个地跑了。他也真想找别的门路,但是,又舍不得丢开这些祖国人民的精神食粮,终于留下来,没有离开他的伴侣——书库。后来,军阀割据结束了,在国民党统治下,以为这回可好了,谁知好处没来坏处来,物价天天飞涨,生活更难糊口。说到日伪时期,生活本来就够苦了,但是,他的心灵更苦。他终身所珍爱的书籍,祖国文化的精华,被日本帝国主义者从库里一批批地抢走了。多痛心的事情啊!这是祖国的奇耻大辱,也是他的奇耻大辱,他怎能忘记呢?至今他的愤怒还没有全消呢。
解放后,他的工作变成了光荣的工作,处处受到人的尊敬,工资不断提高,生活逐年改善,儿女们一个个都被党培养成人。啊!叫他怎能不百倍地努力工作呢?目前,他腿虽有些不听使唤了,头又经常发晕,但他仍然不倦地工作着,像老爷爷管理着自己家园那样。
“现在,不仅生活解放,连思想也解放了。”当谈到目前生活情形时,突然,他嘴角一笑,慢吞吞地说:“过去,我虽做了几十年图书管理工作,但只是个人嗜好罢了,从没想过为什么干这个工作!现在,我明白了,党和毛主席教会了我:为人民工作,把人民几千年来的劳动成果、文化传统好好地保存起来,让现在和千年万代的读者随时都可以看到它,利用它,学习它,这是极有价值的事。”最后,他还说:“读者嫌取书太迟,浪费时间太多,现在正研究改进呢。”
在阅览室里,青年们静静地看着书,有的因为在学习中有了新的发现而微笑着,有的正在认真地做笔记。在借书台前,借到了书的,三三两两,欢天喜地离开柜台……我们的白发老管家望着他们发出了满意的微笑。 陈志插图(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