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迎接冬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18
第2版()
专栏:

迎接冬天
本报记者 沈石
9月下旬,克拉玛依油区刮了一场暴风,撑在戈壁上的五十多顶帐篷都被吹垮了,木柱撑的帐篷自然不用说,钢架撑的帐篷,连钢梁也折弯了。新落成的房屋,迎风的一面,玻璃都碎了,用铁皮盖的屋顶,有的也被卷走了。
暴风,向克拉玛依矿务局的人发出了警告:戈壁上的严冬是没有情面的。
暴风,提高了人们的警惕,原来决定距离较远的工程段用棉帐篷过冬的,改用地窝子来代替了。原来计划四十公里长的水管线,等全线竣工后再放水的,改变为分段放水了。矿务局的负责人分头下到各工程段,检查防寒保温的准备工作。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文彬,也到了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和自治县人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商量煤炭的运输问题。暴风,催促人们准备过冬的步伐,从前用快步的,现在用跑步了。
一个晚上,克拉玛依矿务局一间狭窄的地窝子里,坐满了人。电灯发出微弱的淡黄色的光辉,飞蛾不停地向灯光扑去,地窝子里烟雾缭绕,充满了难闻的纸烟气息。在座的人中,有矿务局的负责人,有新来的党委书记,有身材瘦削的矿务局的总工程师。矿务局局长只景耀同志低沉地慢吞吞地说:“现在离下雪只有两个月了,我们要在这短促的时间内,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
迎接冬天,这付担子是不轻的。这时候,探区扩大了,远的工程段,相距百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十公里,几十口探井像星棋一样,罗列在三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油区已经有上万的人了,工程和生活用水需要量大了,每月供应的水,不是几十吨、几百吨,而是万余吨了。油区发展得这么快、这么猛,带来的问题,真是千头万绪。
油区的面貌固然在迅速地改变,可是,它的地理、交通条件,却和它的开发很不适应。克拉玛依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远离城市。这里,只是一片戈壁和长满耐旱植物的荒原,新发现的油田,平地起家,哪怕是一枝牙刷,一块木板,都得从远道运来。连饮用的水,水源也在四十公里以外,无怪乎这儿的人都认为水是最可贵的了。
这时候,从独山子到克拉玛依的公路还没有畅通,从玉门调来的载重十吨的柴油汽车,本来每小时可行驶九十公里的,到这儿,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在这样的路上,这种车行驶几趟,不是钢板断了,便是引擎发生了毛病,而修理的工人还不会修理这种车哩!这时候,从玛纳斯河边到克拉玛依长达四十公里的水管线,刚刚测量完毕,引水口还找不着人来设计。这时候,计划修建的一百多栋房屋,只盖好了二十多栋,许多人还睡在帐篷里。这时候,从东北订制的锅炉还没有着落,从国外订购的锅炉还没有运到,而探井上正等着安装这批锅炉哩!只景耀同志在会上说:“在这紧迫关头,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的确,像房屋、菜窖、煤炭、粮食、井上的保温、人的御寒装备……,大大小小的问题,错综复杂,需要矿务局的领导人保持冷静的头脑,来周密地细致地考虑各种问题。这些工作当中,只要有一项疏忽了,只要有一桩脱节了,就可能影响到冬季生产,就可能影响到人的安全。他,矿务局的领导人,对每一个工人都负有责任。
钻探处处长马骥祥提醒在座的人,红山嘴工程段的工人已经有受冻生病的,他为迟迟没有运到的锅炉感到焦虑。马骥祥同志在去年就到过克拉玛依,开钻第一、二号井时,他和工人在这儿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儿严冬的滋味他是体会得较深的。寒流过境的时候,刺骨的旋风,卷起雪花,漫天飞舞。大地被积雪盖住了,穿着毡靴踩下去,雪掩没了膝盖。第二号井正在钻进时,发生了井喷。从探井里喷出来的水,落到钻台上,钻台凝成一座冰丘。喷到井架上,井架变成了冰塔。工人从井架底层凿穿坚冰,钻进去抢救,棉衣溅湿了,立刻结成了冰。艰苦的冬季野外生活,他长远也不会忘怀。现在,钻探处的工人增加了,不像第一个冬天那样,只有一、二个钻井队在野外操作了。这些新添的工人当中,许多人还没有经历过这儿的严冬,想到他们,他的责任感自然加重了。
红山嘴工程段的工人受冻生病的讯息,使中共克拉玛依矿务局委员会第一书记张芝林听了,感到难受。他向在座的人说:“我们要关心人,关心每一个人,我们要做到在冬天不冻坏一个人。”张芝林同志来克拉玛依虽然还只有几天,他对钻井和试油虽然还是门外汉,他却访问了好几处工地,接触了许多工人,当他在为少数民族工人开办的饭堂里,看到维吾尔、哈萨克工人吃饭时,喝不上茶,吃不上肉,他感叹地说:“我们的同志,还不会做人的工作,还往往忽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他平时和同志们交谈,发觉有的人对准备过冬信心不足。他在这次会上说:“要度过冬天,的确困难重重。但是,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失去信心。只要依靠工人,发动大家,多想办法,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的确,在困难面前,有的同志往往束手无策,有的坐守办公室,张着眼睛,老是等待,等待物资和器材,等待再增加人。他们好像没有看见眼前的工人,没有发现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秦峰同志在会上批判了这种思想。他举出一些事情可以发动工人来做。像道路不好,运输力不足,车辆耗损很大,可以发动司机,让他们想办法来发掘运输潜力;像探井的保温,在木料不足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要在井架底层的周围安装上木板,可以用芦苇来代替,而艾力克湖和玛纳斯河两岸,有的是芦苇。他说:“等待是过不了冬的,时间不会等待我们,也不容许我们等待。”
会议给克拉玛依油区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前人们在慢吞吞地迎接冬天,现在开始用快的步伐了。钻井队、试油队、井架安装队、运输站、泥浆化验室……开始检查过冬的准备工作。已经做了什么,还短少些什么,哪些可以自己解决,哪些不能就地解决,好让各部门的负责人心中有数。工人们利用工余时间,分批地出发到玛纳斯河边和艾力克湖畔去割芦苇,人们都动起来了。
从独山子到克拉玛依公路的工地上,工人和战士在修筑最后几公里线路,脸色苍老、戴着黑框眼镜的翁礼柔工程师,终日来往工地上,指挥筑路。那些从南京、西安和重庆公路工程学校来的毕业生,和工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离开了大城市,整个夏天,住在戈壁上,睡帐篷,喝混浊的水。他们看到汽车在那尽是坑坑洼洼的路上行驶,像一根刺扎在心上。9月上旬,这段公路畅通了,他们又带着胜利的心情转移到了新的工地。
从玛纳斯河边到克拉玛依,司机们运来了直径八寸的无缝钢管,玉门来的管线安装工人,把钢管一节一节地焊接起来。焊接好了的钢管,像一根黑色的巨蟒一样躺在准噶尔盆地的荒原上。买买提·尼亚孜和他的徒弟杨国有轮流地驾驶着二十吨重的挖沟机,在满是鹅卵石和块石的戈壁上,顺着钢管铺设的方向,挖开了一道深两公尺的沟槽,水管焊接完毕,涂上沥青,将长埋在沟内。
离成吉斯汗山麓不到一公里的戈壁上,新盖的房屋,从远处望去,恰像一座小的市镇。粉红色、黄色、白色的墙壁,是利用当地出产的有色的泥土来粉刷的。夜里,每个窗口都射出明亮的电灯光辉。绝大部分工人都已经移进新居了。较远的工程段,也在为工人赶修过冬的地窝子。谁会料到仅仅在半年内,经过生产建设部队男女战士辛勤的双手,把沉睡了千万年的荒凉的戈壁点缀得这样的不同了呢!
正在钻进的每口探井,新运来的锅炉已经安装好了。工人们把割好的芦苇编成芦席,围在井架底层的周围,用木板钉牢,里里外外,再涂上一层胶泥。钻台后面,泥浆池和柴油机装置的地方,用木柱和芦苇搭成了小房。这样,到了冬天,工人在钻台上操作,可以少受寒风的侵袭,泥浆池也不会冻结了。
10月中旬,张芝林同志到玛纳斯河边的探井上检查防寒保温工作。他看到工人们已经穿上了乌鲁木齐市缝纫工人赶制的棉衣。在他们宿舍里,他看到床下放着从塔城、伊宁运来的毡靴。伙房里,堆着从玛纳斯河流域各农场供给的菜蔬。他对工人们说:“多少人在关心我们,在支援我们,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情意啊!”
就在玛纳斯河边,有的工人利用工余时间,割回芦苇,伐回野生的沙枣树,挖好地窖,盖成了地窝子,准备迎接妻子来共同度过冬天。他们为国家节省了金钱,也解决了自己的困难。就是这些可爱的工人,在辽阔无边的荒原上,竖起了一座一座的井架,让蕴藏了千万年的原油从地层中喷出地面来。痢疾、蚊虻、水荒、酷暑,没有难住他们,他们正以无比的英雄气概来迎接冬天。冬天尽管奇寒,一定会被他们慑服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