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3阅读
  • 0回复

无锡缫丝工业工资不合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21
第2版()
专栏:

无锡缫丝工业工资不合理
朱源鑫
从1954年以来,无锡市缫丝工业中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企业计划超额完成了,工人却普遍达不到生产定额,经常拿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以去年来说,全市十四家丝厂生产总值计划完成120%以上,但劳动工资计划仅完成98%,少支出工资十八万多元,被作为企业利润上缴了。今年1到9月,产值计划、产量计划、质量计划、节约原料计划等都超额完成,而工资计划只完成98.5%,平均每个工人每月的工资不到四十元,比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少两元多。今年8月份,地方国营缫丝厂只有18%的工人拿到标准工资,有一个工人上半月因病请假,得到病假工资二十二元,下半月上班,因完不成定额只拿到二十元工资。工人反映:“做工还不如请病假好!”这个厂在今年6月份,因为定额高,工人缺勤率达17%,有二十一台机器因为无人挡车而停工。
工人们不能随着生产的提高得到合理的报酬的原因,主要是:
一、加工定额指标不合理。无锡市所有的缫丝厂都为丝绸公司加工。丝绸公司通过试样厂确定不同原料的加工定额指标,作为计算加工费的依据。试样工厂的设备、原料、技术力量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一般加工厂优越,而且是小批试样。加工厂在生产时不仅原料堆放时间长,而且机器设备、工人技术熟练程度不一,特别今年以来,大批坐缫工人转为立缫工人,技术水平相对下降。因此,实际上是试样厂确定的加工定额高,而加工厂实缫的生产成绩低。企业行政干部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解决。缫丝绸公司却回答说:“应该加强措施,充分发挥原料性能,维护国家利益。”
各缫丝厂把完成企业的财务成本计划完全建立在工人的劳动定额上。各厂在制订生产定额时,不是根据本厂的生产条件和工人技术水平,选择带有代表性的工人进行厂内试样,然后确定生产定额;而是抽调先进工人担任试样,并且还抽调技术人员进行具体指导,从各方面创造许多有利条件,使厂内试样成绩能符合加工定额指标的要求,因而生产定额偏高。
厂内试样工人的条件已经较实缫工人好得多,但是,有些企业往往还在“反对保守”的口号下,在试样成绩的基础上再加上“先进因素”来提高定额。结果,定额更加脱离实际。地方国营缫丝二厂今年上半年工人普遍学习了先进经验,计划完成较好,工人工资多支出了六千多元。8月份,行政领导便以完成财务计划为理由,盲目提高定额,结果82%的工人达不到定额。像这种事例,并不是个别的,所以有的工人说:“先进经验推广了,生产提高了,工资反而降低了。”
二、缫丝厂的生产特点是原料多变,又是半手工操作,企业管理和技术措施不能适应这个特点,工人没法知道原料性能和特点及时改变操作方法。有时定额虽然合理,但由于技术措施下达不及时等原因,工人仍然达不到定额而降低了收入。
三、计算计件工资的办法有些不合理。缫丝工人计算计件工资的内容多,办法复杂。它包括产量、原料耗用、质量。在质量中又包括匀度、纤度二项;在纤度中还要包括平均纤度、单绞纤度和纤度差异等,几乎包括了缫丝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这些项目,只要一项达不到定额,便被扣除工资。在原料耗用方面,在形式上虽然是工资有增有减,但是影响原料耗用多少的因素很多。如车间温湿度控制不适当和煮茧质量不好都会多耗用原料,这本来不应由缫丝工人负责,但在计算工资时,却全部由缫丝工人负责。
上述现象不仅在无锡市缫丝工业中存在,在江苏其他各地也存在。九月下旬,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纺织工会曾派工作组去调查,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江苏省丝绸工业局也作出了初步改进方案。我们希望有关部门都重视这个问题,迅速地合理地给以改进。
(新华社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