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海员俱乐部的周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21
第8版()
专栏:

海员俱乐部的周末
范荣康
星期六晚上到海员俱乐部去走走。推开大门,只听得锣鼓敲得很热闹,迎声走去,却是礼堂里在演戏。前两排坐着外宾,是从日本船上下来的海员,后面席无虚设,都是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的职工和家属,太平门旁也站满了观众。我挤进去,挨在门旁。今夜演的是“小辕门”。港务管理局的同志告诉我,这是山东戏。听听,看看,同山东吕剧团演出的吕剧唱腔大不相同,风格也不一样,倒有几分像河北梆子。
演出的是港务管理局的业余剧团。演员们大部分都是工人。扮樊梨花的任美德,是装卸队里的先进生产者。扮薛丁山的,听说是装卸队机械组的司机。剧团的团长——装卸队一分队的工会主席告诉我,演员们今天做的是早班,午后两点下班,也没有顾上回家,就排戏;打从早上四、五点钟起,到现在还没有歇过脚。我插了一句:“这不累吗?”团长说:“累?才不呢。他们爱唱戏的,有瘾。”旁边也有人接口道:“可不!唱戏的有瘾;听戏的也有瘾。瞧那礼堂里坐着的,那个不是干完活刚从班上下来?”
这“瘾”字招来一大批人,七嘴八舌地向我讲了个故事。原来这个业余山东戏剧团还有个名字,叫胜利剧团。为什么叫胜利剧团呢?事情是这样的: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的职工大都是山东人,爱听山东戏,爱唱山东戏,但这里没有山东戏班子。以前,还是国民党统治的时候,有几个会唱山东戏的职工偶尔碰在一起,一时兴起,便唱起来。后来,这几个人就常在一起唱,听众也一次比一次多,从屋里,院里,最后发展到在大街上唱了。他们在大街上拉开场子,敲起锣鼓,清唱。不收钱,只是为了让山东老乡都有机会听听故乡的戏曲。不料工人们的这点乐趣,这点难舍的乡土之情,竟也碍了国民党政府的眼。他们派了警察来撵。越撵,工人越恼,越是要唱。踩破了好几只鼓,摔破了好几只锣,这儿撵,那儿撵,工人们唱戏的劲头更大了。那时,唱戏已不只是解闷,还是泄愤。解放后生活变了样,大家都忙,起先倒也把唱戏的事搁下了。但工人喜欢的戏,毕竟是忘不掉的。这些年来就有许多人提意见,要求成立个剧团唱山东戏,工会采纳了这个意见,把剧团组织起来,团员有四十多个。一开会,研究给剧团起个名。有人说:“从前国民党不让我们唱戏;现在解放了,工会组织我们唱戏,还要上台上去唱。这不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吗?就叫胜利剧团吧!”于是,就把名字定下来。
胜利剧团的团长告诉我,下一出戏是“打渔杀家”。剧团里的台柱,装卸队三十五组的工人孙月亮演萧恩。孙月亮唱山东戏有十多年的历史,以前就登过台。胜利剧团里的演员,差不多都是他教出来的。
辞别海员俱乐部,跨上街头。看夜光表,才八点。想北京城内夜市正盛,这海滨小城里行人已很稀少了。然而,这里的周末也不寂寞。我们的工人爱戏、爱球、爱各种各类的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这样丰富,常常会使一些人吃惊。
当然,工人们的这些爱好,需要加以组织,才能使生活丰富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