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人云亦云”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22
第3版()
专栏:

“人云亦云”的人
王权 张德福
“眼见是实,耳听是虚”,这句俗话告诉我们,要深入观察事物,不要“偏听偏信”“人云亦云”。可是,有一些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和青年学生,在回到家乡后,只听到某些人说了一些话,并没有切实调查研究,就完全信以为真,于是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
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某厅的一个工作人员,就曾经做了一件冒冒失失的事。
他家住在吉林市郊的白山乡,已经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年7月间,他曾经回家一趟。他在家呆了还不到六个小时,听了家里人一些片面的反映,就断定合作社办得一塌糊涂。他给中共吉林省委农村工作部写了一封怨言连篇、满腹牢骚的“意见书”,里面说:“农民入社后,都唉声叹气,表示不满。因为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入社前大大降低了。社里有钱不给社员支;有的社员因有外欠,情绪不高。社干部认为牛拉车慢,卖了牛买马,畜力减少,用人拉犁。社里大量购买扩音器,又修办公室,花了很多钱,违背勤俭办社原则,群众意见纷纷。”还说“有的社员饿肚下地,农业科干部是瞎眼,只听社干部报喜不报忧”等等。这个干部满以为这些情况是真实的,便要求省委派人调查处理。
事实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看看吉林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的调查材料吧:“社员收入并没减少。从5月到7月,社里已预支给社员四次现金,每个社员平均支到一百二十多元。就是这位工作人员的家庭,也预支了一百五十三元多。社里绝大多数社员都感到满意。”至于“卖了牛买马,畜力减少,用人拉犁”等等,原来是这末一回事:建社的时候,社里有十五头牛;其中有三头老的、一头病的,不能使用。社里把这四头牛卖掉,加上社员的投资,买进了四匹马、骡、十四头牛。蔬菜定植以后,根据当地菜农历年经验,趟头遍地如果就用牲口拉,来回要踩苗;因此才用人拉。社里并没有花钱修办公室和买扩音器,有线广播是市里设立的。新建的社,户数又多(五百多户),困难户是有的,但并没有饿着肚子下地干活的。即使有些困难,也是暂时的,难免的,而且正在努力克服。
再让我们看看这位干部的家庭吧:他的家庭是比较富裕的,也是比较落后的。在合作化初期,他家里的人不愿意参加合作社。后来,看到全乡都入社了,才勉强加入,并且在加入前把大耕牛卖掉了。入社以后,表现消极。队里开会,三番五次请也不参加。因此,他家里的人对社里的生产、收支等情况就很难了解清楚,误认为入社后收入减少了。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工作人员回到了家里;他听到片面的反映以后,也就盲目地跟着喊起“收入减少,农民不满……”。
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这位干部不知该作何感想?与这位干部有同样片面看法的人,又有什么感想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