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星火集体农庄寄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1-25
第3版()
专栏:

星火集体农庄寄语
本报记者 吕建中
前些日子,星火集体农庄的庄员们给我寄来一封信,信上一开头就说:“自从上次和你在电话上联系之后,我们农庄生产有了严重的变化,一场大洪水把一百多垧最好的稻子淹没了,其余三百多垧水稻也发生了稻热病。……”
说实话,当时我读到这里真有点泄气。二十多天前,他们在电话里大声告诉我说:“你可以动笔啦,我们农庄的稻子长得非常好,看来完成每垧一万二千斤的计划是有把握的。……”
庄员们对于关心他们的人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自从1951年这个农庄作为我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的事迹在人民日报上出现以后,全国人民对他们表示鼓励、爱戴的来信从没有间断过;而他们也就给自己的农庄取下一个意义深长的名子——“星火”,表示自己深信这星星之火会变成燎原的火焰。也正是为了忠实于自己这个理想,他们几年来不断地在生产上创造奇迹,农庄每个劳动日的收入从1951年到1955年,一直由三元上升到四元、五元——今年他们的原计划是每个劳动日收入五元六角,他们希望以此向全国农民兄弟说明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当中,他们收到的来信更多,信的内容也就更感动人了。今年春天我去访问他们的时候,他们抱出几箱子信来给我看。这些来信的有战士、有工人,还有教师、学生和作曲家,当然更多的还是那成千上万已经加入了完全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他们要求庄员们给介绍点“最宝贵的经验”,希望知道做为“开路先锋”的星火集体农庄的庄员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农庄主席金白山和支部书记李在根同志几次向我表示他们很着急也很抱歉,他们很难对来信一一执笔作复。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首先把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全国人民的人民日报。我做为一个记者,接受他们的委托也感到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向读者转达些什么呢?农庄的领导人曾向我介绍了一些农庄管理方面的情况:几年来,他们在生产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党支部领导庄员向各色各样个人主义、保守思想做斗争等方面,确实作出不少成绩,并积累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就拿定额管理来说,他们过去已经实行了一百种定额,今年还要再实行一百种。这样凡是可以实行定额的差不多都包括进去了。
在贯彻实行民主办社勤俭办社方针方面也有不少成就。比方说,过去庄里的生产计划不经庄员讨论,生产开支情况大家都不摸底,庄员脑子里光想着秋后一个劳动日分几元钱,再估量自己的一年所得,向农庄预支、领取各种日用品。不少庄员干活不讲质量,而生活上连一把扫帚也伸手向农庄要。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去年佳木斯医药公司到农庄推销鹿茸人参丸,每斤二十四元,庄员们觉得反正先由农庄付钱,吃了再说,一百多斤鹿茸人参丸一抢而空。到年底不少庄员超支了,农庄光医药费就开支了两万多元。今年订计划经过庄员们充分讨论,大家都了解了勤俭办社的好处,想出了许多好主意。比如多积农家肥料代替化学肥料,水稻全部实行旱直播(播种后再向稻田里放水),分期定量合理灌溉,评工分要奖励技术,节省劳动力开荒、搞副业,生产开支和社员预支不能超过规定的“防线”等等。原来农庄准备买两部汽车,经过庄员们一场争论,改为买二十七匹马和十二辆胶轮大车。这样不光节省下了一万多元开支,而且更适合于农庄需要。
农庄领导同志还领我参观了农庄的各种设备,像脱谷机、制米机、农具修理所、广播室、俱乐部、托儿所、食堂以及各种半机械化农业机械等等,应有尽有。六部制米机一昼夜能出米七万斤,制米场房门外那两部挺着脖子的脱谷机是农庄的技术员们自己安装起来的。打谷场西边是宽敞的猪舍和畜棚,共有牛马一百五十二头,猪一百二十只。全农庄的公共财产约值二十五万多元。只要知道七八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水洼子,就会想像得出庄员们在这里付出了多么惊人的劳动!
至于庄员们现在的生活水平,那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就照农庄主席金白山这个家庭来说吧,他有一个能干的妻子和两个小孩,前几年全家的净收入每年都在一千五百元以上,最高曾达到二千元。他们住着一座三年前农庄统一给庄员设计和修建的朝鲜式房屋,一进门,炕头上一个书橱,一面大挂镜,两旁并排着两个很别致的米黄色衣柜和被柜,拉开玻璃窗对面的一扇活动隔墙,露出一个很干净的小厨房,里边有抽水机井,玻璃碗橱,水泥砌的锅台上整齐的嵌着大小三口圆斗式的朝鲜锅,我是和黑龙江省于杰副省长一行七个人在这铺大炕上住宿的,我担心大家都没带行李会给农庄添麻烦,可是晚上金白山把被柜门一开,花花绿绿的被子一个劲儿往外拉,光他家的行李我们这伙人铺的盖的全都有了。
金白山的家庭生活在农庄来说是中上等的。我还访问过另外几个家庭,情况都不相上下,就说金白山隔壁那个生活比较差一些的女庄员李贞淑,也还有能力供着一双儿女上中学,每顿饭吃的是上等大米,两三样菜。她是农庄妇女当中劳动最出色的一个。我访问老庄员杜在岩那天晚上,他正在炕头上和孩子们听收音机里的朝鲜歌曲,他说这收音机是因为自己看不成报纸才买的,他顶喜欢听的是国际上的事儿。这个在旧社会当了三十年长工的老庄员曾经创造了一种“双手割稻法”,使割稻效率比别人提高一倍,他真心诚意地把技术传授给别人,有的庄员经过学习技术超过了他,他反倒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他谦逊地向我说:“我没什么好经验贡献给关心我们的农民兄弟,我只觉得没有农庄就没有我!”
我不能把庄员们要我传达给读者的话都写出来,不过有个老庄员江东勋我还是要写一下:长眉毛,红面孔、一撮黄灿灿的小胡子,说起话来很有风趣。他现在供着三个大孩子上学,有一个还是大学生哩,别人说他经历多,要他给来信的农民兄弟介绍点“宝贵经验”,他想了想,轻声笑道:“经验嘛,莫做对不起农庄的事。”他搔搔头皮,又跟上一句“做了自己要后悔的”。我不明白他的意思,要求他具体说一说,他像是有点难为情,光是眯拢着眼睛,重复地说着“最幸福的啦!农庄给的。”直到第二天,庄员们才告诉我关于他的一段有趣的故事:
农庄刚成立起来他不参加,说是自己老老小小十来口,只两条破被子,穷怕了,不敢冒失。他老婆常开会,思想比他进步,后来到底动员他参加了。可是他总是提心吊胆,怕挣分少,全家饿肚子。有一次驾牛犁田,想犁快些,多挣分,就拼命地打牛,一气把牛给打残了,他觉得反正是农庄的牛,不心痛,便悄悄地到畜牧场另换了一头。他以为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就算过去了。不料在一次批判雇佣观点的庄员大会上,叫他老婆活托给揭出来了,他当时只张着嘴,呆呆地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从此对他老婆恼恨在心,他老婆几次向他讲道理,他胡子一噘说:“胳膊肘往外拐,你呀,哼!”到了秋天,农庄稻子丰收了,他料想不到自己分到了两万多斤大米,比单干时收入提高了三四倍,他高兴之下深感于心有愧了。于是他向老婆陪了不是,又自动跑到农庄管理委员会去做检讨。从此一提起农庄的好处,他心里就后悔不该做那件对不起农庄的事。听了这段故事,我才体会到他那两句话的真切含义,这算得是向各地刚入社的农民兄弟介绍的一条“宝贵经验”哩!
我要离开农庄那天早晨,农庄几条整齐的街道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打谷场前边的广场上人声嘈杂,电焊工们在紧张地修理着播种机具。我和李在根登上那座高大的变压器支架旁边的一个稻草堆,眺望着矗立在松花江边的灌溉站、拖拉机站和那田间道路上来来往往的送粪车队。李在根翻开小笔记本,一面统计着当天庄员参加积肥的人数,一面向我说道:“您看,昨晚刚广播了这一小段的生产安排,今天庄员就全部行动起来了。只要没有不可抗拒的意外灾害,我们一定向困难作斗争,秋后向大家报告丰收消息。”
分手以后,我时刻怀念着他们,也不断听到他们在争取水稻丰产过程中的艰苦努力的事迹。全国人民鼓舞着他们争取丰收;而他们又以丰收消息向全国人民报捷,这真是太好了。却没想到竟突然遭到一场洪水。……
我拿着他们的来信,回忆着这一切。后来,我继续读下去:
“……虽然遭了意外的灾害,我们并没有失掉生产救灾的信心,我们想:旧社会都叫我们翻过来了,还能叫这点水灾吓倒了?我们首先检查主观方面的缺点……。想一切办法给明年生产做好准备。我们还派出了三个副业生产队——采伐队、运输队、打鱼队,老社员杜在岩和江东勋都卷着袖口上山采伐去了,李贞淑和全体妇女们担当起农庄的秋收。我们坚决贯彻执行生产自救和勤俭办社的方针,争取每个劳动日分到二元多。……”
看完信我又笑自己,人家庄员们干劲这样大,我倒泄了气。听说别处有些受灾社的社员缺乏生产自救的信心,有的光想依赖政府救济,那么星火集体农庄庄员们这种乐观情绪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许对他们是一个鼓舞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