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算就业,还算失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2
第8版()
专栏:

算就业,还算失业
高植
一般的失业,是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工作可做,没有工资可拿。有工资可拿,就不能算是失业了。
但是从“业”上来看,即使身为国家机关的人员,有工作能力而无工作可做,有专长而无用武之地,虽有工资可拿,我认为也还算得是失业。这种有工资的赋闲,不算失业的失业,只好姑且叫作特种的失业了。
有两种特种的失业。
第一种是本行以内的失业,专业以内的失业。有些人,说起来是在搞本行的工作,实际上却什么也不在搞。这些人是不能作为冗员看待的。因为并不是国家没有工作正等着他们去做,也不是他们自己不能做,不愿做。
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第一和第三分局,各有几十个翻译,却有时一半的人闲一整年,有时“全体失业”八个月(见9月9日人民日报)。
许多人“失业”一年半载,不算稀奇。还有“失业”七年的。上海电影制片厂里有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但是有许多导演两三年不拍一部戏,有许多演员七年不拍一个镜头!而同时,全国人民正需要更多的影片!
艺术家七年没有艺术实践,责任在谁呢?
第二种是本行以外的失业。有些人,在外行工作上是就业了,在本行的工作上却失业了。问题不是:在真必要的时候,一个人能不能改行;而是:在不必要的时候,应该不应该叫许多人放弃他们的本行和专长。
有些高等学校毕业生,入学时受了巩固专业思想的教育,就业时却又被“动员”改行。请问,现在毕了业用非所学,当初何必学那一专业,白白浪费了青春呢?而实际上,国家正需要他们去搞他们的专业。
有些年纪较大的专家也有这种情况。今年年初,中央某部的五个单位里,约有10%的专家不能用其所学。9月间,中央五个部门联合招聘专家时,不宜于做教授的,学校不放,甚至阻挠应聘;而宜于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机关也不放。至于老艺人被“照顾”到铁路工作上去脱离艺术实践,那更是失“业”了。
不过这些现象一定会改变而且好转的。消极的力量都正在化为积极的力量,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积极的力量呢。
请看党和政府的关怀吧:江都县新乔的搬运工人吕同友做了医院的医生(见4月13日人民日报),南京八十三岁的“探花”商衍鎏在写“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见8月2日人民日报),失明后停演十年的粤剧艺人白驹荣恢复了他的艺术生命。这类的事例有的是。暂时失“业”的专家们,艺术家们,一定能够人尽其才,更能千万倍地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党和政府一定会使每个有用的人真有用,更有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