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访高原城——康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3
第4版()
专栏:

  访高原城——康定
  新华社记者 李耐因
高原古城
当我们翻上云雾弥漫的二郎山峰岭,俯瞰脚下群峰纵立,为西康高原壮丽雄伟的景色而振奋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想到我们的目的地——康定,竟然和这座拔海两千五百多公尺的高峰在一条等高线上。我们乘坐的吉普车跨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以后,沿着河岸向康定行驶,几乎每前进一公里就要爬升二十多公尺。
还在雅安的时候,当地同志就向我们介绍了“康风雅雨”的谚语。据说雅安以多雨闻名,而康定每天下午都刮大风。果然是这样。当我们到达雅安的时候,周公山上正涌起团团怒云,傍晚就淅淅沥沥落起雨来。我们进入康定东北大风沟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卷着细砂的雄劲的西风。
我们到达了这座高原上的著名的古城。湍急的折多河喧闹着穿城而过。比连的阁楼、白色的墙壁、金顶的喇嘛寺,顺着山坡层层并列,构成这座山城的特有景色。
站在城中心的街道上向四面望去,几座大山把康定紧紧包围住。几乎每一个初到康定的人,一到这里就着急地问:“跑马山在哪里?”“哪里是郭达山?打箭炉在哪里?”中央慰问团歌舞团的男女青年们,刚刚下车就欢唱起著名的藏族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上”来。跑马山就座落在康定的东面。这座陡削的大山的顶上,却有一片比较平坦的草坪。清朝时候,这里每年举行马赛。现在这片草坪已经成了康定城青年和少先队员们野游的地方。相传诸葛亮曾经派将军郭达在城北一座山下造箭,所以康定又有“打箭炉”的名称。
根据可靠的文献,远在汉武帝以前这里就已经建城。三国以后,这座山城成了川藏、青藏的交通孔道,成了汉族和藏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现在全城居民中,一半是藏族,另外一半是回族、汉族和彝族。
生活的变迁
我们在碎石街道上漫步,赏览着这座城市的特有景色。街旁店铺的新奇货物吸引着我们这些初到藏区的人们。这里陈列着银镶缕花的小腰刀,绣着金边的缎呢高筒靴,圆筒形的绣花藏帽,纤巧的项圈和头饰,专供喇嘛们用的念珠,排得像墙一样的大包的茶砖;还有酥油店和标写着“北方风味”的食堂。服装店的门口陈列着各式长短皮衣和漂亮的藏族女袍。民族贸易公司和百货公司的宽大的门市部里,摆满了由上海、天津运来的各色衣料和百货。
在城中心的街道上,流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群穿着羊皮宽袍、袒露着右臂的藏族青年同我们擦肩而过。这是从郊区来的青年农民。他们指手划脚地评论着,走进店铺去挑选长靴和冬帽。银铃一样的笑声从我们后边传来。几个穿着黑色镶边长袍的姑娘,正停留在一家首饰店门前选购银饰。街上走过了老年人、少先队员和披着紫色袈裟的喇嘛们。一阵马蹄哒哒声传过街头。遥远乡村的行商和牧民,也骑马翻过雪山大岭进城来采购商品。
康定的街头是喧闹的,动人的。每一个到这里的人,会立刻感受到一股新生的力量在冲激着这座古城,给它带来蓬蓬勃勃的朝气。不论是从民族干部学校学员们欢快的脸上,从新华书店门市部,从正在修建楼房的工人的歌声中,还是从街头的电影海报、标语,都可以使你感受到这里的人民走向新生活的急迫的愿望。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康定的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这座山城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怎样大的变化。农民绕钦登土告诉我们:“不要讲太远,就是解放前两年,这座城里那一天不看到冻死和饿死的人。街上是成群结伙的流浪汉。人们过着半饥半饿的生活,甚至连酥油茶也吃不上。”在那些悲惨的年代里,藏族人民唱出自己的痛苦:“五尺杆没法量我的苦,秤盘没法量我的苦;哭着走路,哭着走路,一辈子苦死,哪时走到头!”女搬运工人泽呷家庭生活的变迁,就是一幅康定人民生活变化的缩影。泽呷十六岁的时候,就担负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她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年老多病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她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零工赚点钱,可是常常找不到活作。她说:那些年我没记得吃过几天饱饭,一年到头的挨饿,野菜根也采来充饥,还欠下了粮债。……我和泽呷谈话的时候,她刚刚搬运茶包回来,脸上还留有汗迹。她说:“解放后,我就参加了搬运工作。这几年,债还清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吃的是?巴,喝的是酥油茶,我还送弟弟上了学。”
当家作主
在康定的这些日子里,不论是同普通的藏族居民、喇嘛、上层人士或是藏族干部接触,都不只一次地听到“当家作主”这句话。当他们说到这几个字眼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就流露出严肃和骄傲的表情。
只要翻一翻历史,人们就会理解到藏族人民对于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这项庄严的权利是多么珍贵和自豪。
从忽必烈蒙古军到国民党政府,藏族人民长期以来处在反动统治的掳掠、压榨和屠杀下面。在那些年代中,藏族人民从来不曾停止过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和反抗反动统治压迫的英勇斗争。在康藏高原白雪皑皑的峰岭上,洒遍了藏族人民英雄儿女的鲜血。远在红军长征的时候,藏族人民就曾经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波巴政府。
但是藏族人民真正的解放,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自己的自治机关,藏族人民才实现了多少年来的愿望。他们怀着爱戴和尊敬的心情,把来到这里帮助他们进行各项建设的汉族干部称为“新汉人”。
是的,应该看一看藏族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的。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康定县县长办公室的。
我走进二层楼的一间明亮的房间,一个约模二十六七岁的人向我伸过手来说:“我是杨武斌。”他又把一位稍矮微胖的青年介绍给我,这是中共康定县委副书记李鸿鸣。我访问他们的那一天正是星期日,但是电话铃声仍然不时地打扰我们。
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木炭火盆不时地迸出一星火花。我们谈到藏族人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谈到了民主改革和当前工作。一幅藏族人民为新生活而斗争的动人图画,在我面前展开,它是那样使人振奋。
康定县从今年1月份开始实行民主改革,这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长久以来压在藏族人民头上,使藏族人民贫困落后的封建剥削制度已经被废除。目前全县已经有四十三个农业社和一百二十多个互助组。杨武斌说:“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领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们对当地情况和人民生活的熟习,使我感到惊讶。他们随便地举出一些农民的名字,描述他的过去和现在,计算他家庭的收入和开支,像熟习的邻居那样清楚。只有那些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才可能这样。
当我请求他们谈谈自己的时候,杨武斌和李鸿鸣都笑起来了。
“我们的经历是一样的。说一个人就够了。”
他们都出身于藏族贫困的农民家庭。解放前,他们曾一块在国民党政府办的边疆师范同学。这种上学当时被称为“学差”,是国民党政府向各县摊派的,贫苦藏民的子弟就受雇来上学。康定地区一解放,他们就都参加了工作。最初接触到的人民政府干部和解放军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党的民族政策给他们鼓舞,他们深信只有共产党才真正是藏族人民的救星。从那时起,这两位青年藏族农民,就决心把他们的一生献给本民族的解放事业。后来,他们参加了共产党,他们在同一个区里,担任区委书记和副书记的工作。他们所在的木雅区,被称为全县生产和各项工作最好的区。今年8月,他们一起被调到县里来,担任县的领导工作。李鸿鸣谦逊地说:“我们的工作经验不多,文化水平也不高,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但是党的民族政策,党对藏族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鼓舞了我们。我们的决心是努力学习,努力把工作作好。”
在我们谈话的时候,一位穿着羊皮紫袍,戴着皮帽的人走进屋来。他久经风霜的面容,淳厚善良的眼睛和粗糙的双手,使我深信这是一位勤劳了一生的农民。
杨武斌和李鸿鸣立刻站起来给他让坐。并且介绍给我:“这是木雅区老区长邓珠降泽。今年已经四十四岁了。”
邓珠降泽是翻过折多山到县里来开会的。他坐下以后,就加入了我们的谈话。他只会几句简单的汉话,只好请杨武斌替他翻译。当我们谈到民族干部的成长的时候,邓珠降泽笑起来:“欢迎你到我们区去看看。在我们区里主要负责干部都是藏人。汉族同志已经教会我们怎样给人民办事了。”
我抽了另外一个机会,去拜访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中级法院院长土登却隐。我和土登却隐认识是在中央慰问团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当时一位胖胖的、披着黄色袍褂的喇嘛站起来发言。别人给我介绍:这是中级法院院长、南无寺堪布土登却隐。
当我这次走进中级法院二层楼的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土登把我让在靠近火盆的矮凳上。旁边的矮长桌上,摆着各种藏文和汉文的案卷和书籍。土登就在这里处理法院受理的各种案件。
我们的谈话是从法院受理的案件开始的。土登院长告诉我,两年前,这里受理的案件多半是财产纠纷和打冤家。几百年来,藏族地区就盛行械斗的风气。两个头人为了争夺牧场、领地或者争面子,就发动起战争。这样的械斗往往打几十年,传好几代,把许多地区的人民都牵连进去,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土登说:“打冤家,是压在藏族人民头上的大灾难之一,不知死了多少人,毁坏了多少财产。过去的反动政府都不想解决这件事,反而挑拨藏族人民自己打仗。只有共产党真心解除藏族人民的痛苦。党和政府对这类案件的方针是:旧案两结,新案调解。这真是好政策,不知救出多少人命,救出多少财产。近两年来,这种案件已经少了。”
土登把一叠厚厚的卷宗拿给我看,然后指着一件件的调解书,向我讲述每椿案件的历史和结果。我看到许多调解书上都签有“调解人士登却隐”。当他谈到那些冤家想通了,和好了,还抱到一起流泪懊悔,对天盟誓的情节的时候,就高兴得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土登却隐激动地说出他心里的话:“这几年,我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共产党和政府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藏族人民。毛主席叫我们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我们就要真正对得起党和政府的信任。我的信心很强,很大,我们藏族人民一定努力进步,和兄弟民族一起走到社会主义社会。”坐在旁边的王心副院长插嘴说:“土登院长工作认真负责,他熟习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因此处理许多案件都符合当地情况,获得人民赞同,使我们也学到不少东西。”
“那里,那里,”土登谦虚地辩解说:“还不是亏了老干部的指导,帮助!”
在康定,我度过了难忘的十天。康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看到,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古老的、有着光荣历史的民族,正从雪山峻岭中站起来,向着未来的新社会迈步。虽然这一步是稳慢的,但是却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