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只是因为他们善于依靠社员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6
第3版()
专栏:

  只是因为他们善于依靠社员群众
  梁晓然 黄克成 方杨经
湘西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新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执行“民主办社”方针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个社。这个社没有工作组经常帮助,只是由于社干部善于深入群众,把群众当中的积极因素发动起来,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把社办好了,获得了增产46.16%,95%的社员增加收入的成绩。
从忙乱中走出来
花垣县麻栗场乡新科第一农业社是今年春天建立起来的,秋季升为高级社。
今年二、三月间,社刚建成,社里采取的临时调工办法满足不了集体生产的要求。工作质量低,生产工具无人照管,队和队之间互相怀疑,社员和社员之间争分吵咀、闹不团结,有的队甚至两、三天不出工,直接影响着生产计划的完成。那时,社主任麻正林忙得到处打转,顾了这个队就顾不了那个队。为了克服工作中的忙乱现象,社管理委员会议便研究制定了劳动定额。4月间种玉米,当时规定四里路远挑七挑大粪算一个定额。第三队有五个社员挑了半天,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不愿再出工了。麻正林在工地发现了这个情况,便亲自试挑了一天,不松不紧,只能挑五挑。修改了定额,大家复工了。又一次,麻正林参加第二队种玉米,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耙土的定额太松。他只耙半天土,就达到了一个定额
(三亩)。一个是分工协作处理不当。当晚麻正林召开了管委会。将订得不够合理的定额作了修正。不合理的定额,在半年来的执行过程中,先后修订了十九次。
定额比较合理了,但工作质量还是不能保证。社主任麻正林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耐心帮助社员改正错误。第二队有的女社员最爱争分。他们在薅草的时候,专拣包得松的活干,对包得稍紧的丘块,即使是在自己的责任区内,也不过问,工作质量也不好。有一天,社主任在工地上发现了她们这种不顾质量的行为,晚上就有意识地去和一个争工分的女社员“摆龙门阵”,慢慢地给她讲清单纯争分不顾质量的危害性。那个女社员很难过,第二天晚上便自动地在会上进行了检讨,教育了其他几个女社员。第七队有一个社员平日爱打小算盘,割牛草也要渗水和石头,监委会主任黄学仁采用了社主任教育争工分的女社员的办法,使他在劳动态度上有了转变。这个队平日有几个最爱沾小便宜、不顾工作质量的社员,因为受了这个社员的影响,也转变过来了。
这样,广大社员的劳动热情逐渐高涨,出勤率由原来的65%上升到经常保持在90%左右,劳动时间也由每天六小时增加到九小时。
零用钱的问题解决了
5月初,生产开始走上正轨,新的问题又发生了。每逢场期,社员们便纷纷向社里借钱买日用必需品,社里研究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决定发展多种经营。他们找出全社全年能集体经营的副业有养猪、养鸭、种蔬菜等。光组织社员帮助粮库加工大米一项,就得了人民币三百多元,初步解决了部分社员缺零用钱的问题,大大地鼓舞了社员们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管委会还组织社员开展家庭副业,要大家多养猪、养鸡、挖药材、捞虾子来增加家庭收入。可是,在养鸡问题上又碰到了难题:这地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鸡是雷公菩萨,鸡粪不能下田下土,手摸到鸡要遭雷打”的神话,深刻地印在苗族农民的脑子里,很多社员反对养鸡,麻正林知道这是有关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问题,不能硬性地勉强要大家养鸡。他便深入到已经养过鸡的社员龙德二、王家寿、麻兴林等家去总结养鸡的好处。龙德二告诉他:今年养了两只母鸡,孵了三次小鸡,卖了二十二只小鸡,得十五元五角,解决了油、盐和零用钱的问题,现在家中还有十八只小鸡,准备秋后卖掉,换喂一头小猪。麻正林再度召开了管委会,用这些生动的事实打通了社委的思想。会后,社委们分头用实际事例动员群众,传统的迷信思想被打破了,社员们纷纷养鸡。去年只有六户养鸡,今年已有六十五户养鸡。社员零用钱的困难得到了解决。
掀起抗旱高潮
插秧过后,整整两个多月没有下雨。到7月间,全社已有二百多亩稻田遭旱脱水,部分有手工业收入的社员,想出外谋生。很多贫困社员则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唉声叹气。社里的迷信靠天思想逐渐抬头。个别党员、团员和骨干分子,也动摇了,空喊抗旱,不积极想办法。眼看禾苗快要枯死,抗旱保苗成了全社当时最突出的战斗任务。
第五队队长龙竹连和社委龙金生二人,领导全队社员,费了三天时间,在山腰上架了一条半里多路长的水枧(引水槽),引出了山上的凉水,使十多亩行将枯死的禾苗得救了。黄学仁等从第五队这件事得到了启发,他想到第七队附近张母冲也有一股凉水能够利用,可以灌溉大山一带的三十多亩田。于是他到第七队去和第七队的社员商量。第七队的社员非常拥护他的主张。
但是第七队架枧抗旱的合理化建议没有被管委会通过,社主任麻正林的心情非常沉重。他感到如不想尽一切办法挽救禾苗,就会造成农业社的严重减产。他仔细看了第五队架枧的地方的地形和水源,又仔细比较了第七队要求架枧的地方的水源和地形,肯定第七队修水枧也一定能够成功。他决定独立负责支持第七队修水枧,回头再想法说服其他社委。黄学仁得到了社主任的支持,回到队里,便领导社员们夜以继日地在山岭上架枧。由于劳累过度,他病了,晕倒了,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捆竹枧的草用完了,黄学仁把自己垫床铺的草拿来用。在他的带动下,社员们的情绪更加昂扬,他们喊出了“不架通水枧不下山”的口号。经过七天七夜的紧张劳动,水枧终于架成功了。一股大流泉,通过起伏曲折的竹枧,源源不断地流到稻田里。原来有悲观情绪的人,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情绪安定下来了。社里立即出现了群众性的抗旱高潮。经过二十多天的顽强斗争,旱灾终于被战胜了。
“尾巴队”变先进队
第五生产队原来的工作比较薄弱,缺乏骨干。生产队长龙竹连和管理委员龙金生办好社的决心虽然大,但缺乏经验,办法不多,工作中常碰钉子。有一次,队的记分员石宗文(富裕中农)闹别扭,有两天没有记工分,引起社员在会上大吵大闹。队长龙竹连急得满头大汗,两个人都去找社主任,一个要交记工簿坚决不干,一个向社主任要办法。社主任鼓励龙竹连大胆放手地干,还告诉他在工作中要注意找依靠力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他们就注意培养最贫困、最忠实而劳动又好的龙德二、汪大全、石把刚、龙巴哥等人。一次收工的时候,有些社员把锄头、粪桶等十多件农具丢在地里,龙金生就连挑带拿把它们收拾回来。在队里的大会上,队长龙竹连表扬了龙金生等的爱社模范行为,从此,队里的正气渐渐抬头,情况开始好转。
他们又培养了龙佩唐、龙佩择兄弟代替记分员石宗文的工作,由于文化水平低,开始账记得不好。队长龙竹连决心培养他弟兄俩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助手,于是就到龙佩唐家和他住在一起,谈了三个晚上,对他进行了细致的阶级教育和团结大家搞好生产的教育,龙佩唐兄弟终于被发动起来了。在一次队员会上,他俩主动检查了自己的缺点,并向社员保证要学习算账技术,提高记账能力,记好工账,这个队的积极分子已经由四人增加到十一人。社里所布置的生产任务,队员们都能够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春天种玉米,第五队总是最后完成任务的“尾巴队”。秋天收谷子,情况就变了,第五队比各队提前五天完成任务,并调出力量支援了兄弟队。
好人好事越来越多
社员当中,有不少爱社的模范人物,只要注意把他们的模范事迹搜集起来教育社员,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新科第一农业社就是这样做的。
社员张茂顺饲养社内十三头牛。4月的一天,一条小牛病了,在山上吃草时忽然倒了下去,碰巧这时候落大雨。张茂顺赶忙喊了两个社员,把小牛抬回他家,自己烧了火给小牛烤。夜里张茂顺又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和小牛伙着盖,让老婆孩子盖蚊帐过夜。第二天清早,就叫老婆去寻牛药给小牛吃。小牛终于给治好了。
管委会在各个生产队表扬了张茂顺,教育社员爱护耕牛。很多社员深为张茂顺的爱社行为所感动,表示要向张茂顺学习,争取做个模范社员。许多人原来不愿养牛,现在不只安心养牛而且养得很好。全社十七个养牛员,像张茂顺一样的模范,很快就出现了十个。
社主任麻正林深刻体会到表扬好人好事这种工作方法的良好效果,他经常白天到各队去了解情况,晚上就拿着广播筒到处去喊,表扬当天发现的好人好事。这样,一个群众性的爱社运动,在社里很自然地开展起来了。爱社已形成风气。田里的月口塌了,或是有了漏洞,不等管水员去检查,就有人把月口或漏洞整好了;玉米被风吹倒了,很快就有人把它扶正,培好土……
先进人物越来越多,社里越来越生气勃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