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海上故事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7
第8版()
专栏:

  海上故事的变迁
  全一毛
舟山群岛有一个小岛叫鲁家峙,小岛上有一个庙。相传在好几百年以前,一群福建渔民到舟山洋面捕鱼,中途遇上“雾神”,大海一片茫茫,伸手不见五指。渔民在迷途中水尽粮断,奄奄一息。正在垂危的时候,突见不远处出现一盏
“神灯”,在高处闪闪发光。渔民扬帆朝亮光驶来,果然见到一片绿洲。为了感谢这位向迷途遇险者指明方向的“天神”,他们就在这个鲁家峙岛上建造了一座庙宇,永志纪念。以后,鲁家峙庙年年香烟不绝。
舟山群岛的许多岛上都有庙,而每座庙差不多都有一段优美的神话传说,其内容大抵跟鲁家峙庙相仿,说的都是“海神佑民”一类的故事。这也并不奇怪,解放以前,渔民出海打鱼,总是生死未卜。舟山群岛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船隔三寸板,
三寸里面是娘房,
三寸外面见阎王。
渔民们为了想幸免葬身鱼腹的遭遇,每每在出海之前,烧香求神,甚至“吊肉心灯”许心愿,这是一种极为残忍的迷信举动。许愿的人用一根煨红了的铁丝,穿透自己胳膊的皮肉,然后在铁丝上挂一盏灯;也有在铁丝上挂一面铜锣的,在集体许愿时满街敲打。解放前,我曾见过吊肉心灯的人,其痛苦的表情,实在惨不忍睹。
这些长时期形成的风尚,这些愚昧的举动,并不能挽救渔民们被惊涛骇浪吞噬的悲惨的命运。不久以前,我到鲁家峙去的时候,发现这个由鲁家创业的海岛上的六百多户渔民中,姓鲁的只剩下四户了,而且都是过继或买进的,并非鲁家的嫡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渔民对我说:“你想知道渔民家谱,请问海底龙王。”
渔民出海生死未卜,于是在舟山群岛又形成了另一种习俗:男子才二、三十岁时,就造好了生圹寿域(坟墓),而临了常是“十口棺材九口空”,大多都落得个衣冠冢,因为变幻莫测的大海总是把渔民连尸体都夺去的。
如今,这些建庙、烧香、吊肉心灯,以至造生圹寿域等等的风尚习俗,在舟山群岛已经不再存在了;鲁家峙庙的神话、传说,也只是在年青一辈探问时,老渔民才津津有味地说它一、二。而新的传说,新的故事,却开始在海岛上流传起来,其中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是关于“菩萨船”的故事。
冬天,带鱼旺汛季节,象山石浦渔业社六个渔民,驾两只“小对”船,北上嵊泗洋面。白天,阳光普照,海上金光闪闪,晚上也平静无事,而且网网丰收,舱舱满载。一天夜里,船老大和渔工们正喝酒欢歌,突然从远处传来了暴风警报。机灵的老大立即扬帆向嵊泗列岛驶去,可是转瞬间暴风已到,但闻一阵阵呼啸自远而近,把那海浪打得几丈高,大海上一片昏天黑地。船身在惊涛骇浪中前后起伏,左右倾摆,巨浪直从船顶冲过。没一顿饭功夫,已把那“小对”船冲到浪岗山北。这时候在狂风暴雨中袭来几个猛浪,只听得“啪”的一声,船上主桅被折断了,船身在浪涛中团团打转,海水倾刻盈舱,渐渐倾斜下去。
正当千钧一发之际,一条大船,闪着明亮灯光,乘风破浪,飞驰而来,把那“小对”船和六个渔民抢出险境。
此后,舟山群岛就出现了这样的歌谣:
爷娘好,爷娘好,
共产党比爷娘还要好;
渔民出海怕风暴,
“菩萨船”满洋跑;
遇上风暴放警报,
救死扶伤功劳高。
原来这条“菩萨船”是人民政府舟山渔场指挥部的一条“指导渔轮”,它从1953年冬天在海上执行任务以来,先后抢救了几十条遭遇海险的渔船。
今年,“菩萨船”率领了舟山群岛一千多对“大对”渔船,北征舟山渔民从来不敢去的苏北吕泗洋,获得了空前的丰收。渔民们说:
“‘菩萨船’不但是‘太平神’,还是
‘财神爷’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