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从二十四头到一万五千头——记山东阳谷县石门宋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几年来养猪的情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8
第3版()
专栏:

从二十四头到一万五千头
  ——记山东阳谷县石门宋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几年来养猪的情形——
山东阳谷县石门宋乡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个二千七百四十户、一万四千一百五十八人的大社,有地三万一千多亩。这个社很重视发展生猪生产,1952年刚建社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头猪,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万一千多头了,到今年年底可能达到一万五千头。社里不光是卖猪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养猪积了大量肥料,因而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过去这里每亩地只打四百多斤粮,去年他们社里每亩地就收了一千零九斤。
这个社是1952年成立的,当时只有十四户贫农。阳谷县的土地不肥,当地人叫做“买卖地”——意思是不施肥不行,施肥少就少打粮,施肥多才能多打粮。这十四户贫农为了多积肥多打粮,就决定社里要养猪。这一年他们养了二十四头猪,由一个社员专门饲养。到年终卖了十八头肥猪,又有两头母猪下了小猪,社里仍然保持着二十四头猪,扣除人工、饲料,净获利三百七十多元,还积了三百多车猪粪。由于粪肥多,再加上深耕细作,当年每亩地打了六百七十斤粮,而一般单干户每亩地只打四百斤粮。
1953年他们吸收了四十八户新社员。新入社的社员多是富裕户,不大愿意多养猪。他们认为:养猪费工,既要采集饲料、按顿喂食,又要拉土垫圈,太麻烦;还说猪粪不如豆饼肥力大。社里的领导人员也没有强调多养猪的好处,要肥料就到供销社买豆饼。这年种六百三十亩地,除了买人粪、化学肥料外,还用了六万斤豆饼,每亩平均成本要花十一、二元,值一百五十斤粗粮。结果虽然增产了,社员分到的粮食并不多。有二十七户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就退社了。
社里对这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认为收入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过高,过多采用豆饼和化学肥料,忽视了养猪这项重要的副业。
1954年社里只剩下三十五户了,他们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特别重视了养猪。成立了一个饲养委员会,负责全社的养猪生产。他们计划这一年养八十头猪,并对社里能养多少大猪、多少小猪,需用多少精饲料、多少粗饲料,什么时候喂什么料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计划。又挑选了愿意做饲养工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人做饲养员。不到三个月,养八十头猪的数字已经达到了,当年5月份就开始卖猪。他们养的猪送到收购站,每次都被评为一、二等。
接着,社里又发动社员各家都养猪。当地农民没有养猪的习惯,很多社员不愿意养。困难户说没钱买猪秧子,没钱修圈,没力量拉土垫圈,没饲料;一般户考虑粪肥归社给不给钱?给多少?合算不合算?劳动力多较富裕的户以为反正自己挣的工分就用不完,养不养猪不在乎。根据这三种情况,社干部就分头进行动员,并且帮助社员克服实际困难,由社里贷给困难户猪秧子、猪菜,以换工办法帮助社员修圈、拉土,社和社员订立猪粪归社的合同,规定合理价格,保证一年不变。在这样具体帮助下,有些户开始养猪了。最初私养的猪一共只有十七头;6月份以后,原来对养猪不大重视的社员,看到养猪户真的拿到了猪粪钱,社里真帮助解决问题,养猪真是有利,于是也纷纷买猪喂养。到年底,社员私养的猪就达到七十头;社里公养的猪发展到一百四十头。
这一年,他们全社卖了一百零五头肥猪,粮食产量每亩增加到九百六十斤,社员普遍感到满意。原来退社的农户,又有二十四户要求入社了。
1955年这个社是五十九户,三百零六口人,养了三百六十头猪,平均每人养一头多。这一年他们卖了一百八十五头猪,卖猪的钱相当于农业总收入的27%。全社平均每两亩地就有一头猪的肥可施用。粮食产量每亩增加到一千零九斤。社员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养猪的好处。他们说:养猪是合作社的命根子,要想改善生活非养猪不可。
阳谷县本来不是产猪区,农民也没有家家养猪、年年养猪的习惯,而石门宋乡农业社能够发展到社员平均每人一头猪,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地区感到饲料困难不能多养猪,可是国家也并没有给这个社特别优待,他们就养了这么多猪。这是什么原因呢?除社里领导人员重视、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养猪业,使社员体会到养猪有利愿意多养等原因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积极设法解决饲料问题。
粮食统购统销以前,社里喂猪精饲料用得多,大家认为无粮无菜喂不了猪,因此养猪成本很大。1953年社里喂了七十二头猪,大部分都是喂的精饲料。每头猪吃了四百五十斤豆饼、一百五十斤粉渣、还有一部分地瓜(甘薯)秧子;再加上不注意饲养技术和防疫卫生,结果连工带料每头猪赔了一元八角。
1954年春末,山东省召开了关于养猪的座谈会,会上提出用青饲料发酵喂猪。副社长宋保恩参加了这个会,回到社里进行试验。开头猪不爱吃,四、五天以后就爱吃了。喂了半个月,做了一次总结:以前每天要用四百七十斤到五百斤干菜喂猪,用发酵饲料以后,每天可以省出二百斤干菜,这样每天就可以节约三元多钱。社员们一看能省钱,猪也爱吃,都赞成用发酵饲料了。于是全社展开了采集饲料的工作。树上长的、地上长的、水里长的,凡是猪能吃的都用来喂猪。他们一共找到了一百多种能作饲料的野草野菜。社员说:这回猪饲料不发愁了,天上(指树上)、地上、水里都是猪饲料。
按着他们社里喂猪的定量,每头猪从断奶到长成出卖,需要一百九十五斤精饲料,六百斤粗饲料(干的)。今年年底他们要发展到一万五千头猪,就需要精饲料二百九十二万五千斤,粗饲料九百万斤。这样多的饲料愁不愁呢?也不愁,他们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
①种了三千亩地瓜(甘薯),收获八百万斤。除了分给社员和留出种籽外,社里用四百五十万斤加工粉丝,社员也加工一部分粉丝,所出的粉渣是很好的猪饲料。此外还收了一百多万斤地瓜秧子,也是很好的饲料。②种了二千五百多亩萝卜(包括葫萝卜、白萝卜、春萝卜),除人吃外,还有五百多万斤萝卜和三十八万多斤萝卜叶子可用作猪饲料。③种了八百亩南瓜,共收三百八十多万斤瓜和九万六千斤瓜秧、瓜叶子,都可用作猪饲料。此外,还有麸子、米糠、秕粮、豆渣、豆饼等精饲料和花生秧、花生壳、豆叶、棉叶,玉米轴、树叶等青粗饲料。经过仔细核算,喂一万五千头猪,还可以余出七万多斤精饲料。因此,他们计划到明年春季再把养猪数增加到两万头。
这个社的猪增加得快,也由于他们贯彻执行了自繁自养的原则和重视防疫卫生工作。他们社目前有公猪四十七头,母猪一千五百三十头,几乎每天都有小猪生下来。生下来的小猪多半都卖给或贷给社员私养,社里偏重于定型、改良猪种工作,而以发展社员私养为主。他们用巴克夏、约克夏种猪与当地猪杂交,并对母猪进行复配,生下来的猪崽既多又长的快,社员很愿意养。他们劝社员不要到市上去买猪肉吃,由社内自宰分食,以防止买到死猪肉,传染病疫。社里的饲养员都经过一定的训练,不但平时注意猪圈、食槽等的清洁卫生消毒工作,而且每个人都能看出猪是否有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也能给猪打针。在给母猪接生的时候,也特别注意消毒工作,因而小猪的成活率也比较高。
(石门宋乡农业社副主任宋保恩口述,孟华整理)(附图片)
  石门宋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猪舍 舒野摄(中国青年报稿)
  社员宋东玲正在喂猪。她喂的猪个个都很肥。舒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