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领导干部深入农村 依靠农业社进行技术改革 广东五个县平均每亩产粮千斤以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9
第1版()
专栏:

领导干部深入农村 依靠农业社进行技术改革
  广东五个县平均每亩产粮千斤以上
新华社广州8日电 广东省潮汕平原上的澄海、潮安、潮阳、揭阳和普宁五个县,今年都成了粮食“千斤县”。五个县共有一百八十九万亩耕地,平均每亩收获粮食一千斤以上。
揭阳和普宁两县今年都是第一次获得粮食“千斤县”的称号。揭阳县初步统计,平均每亩产水稻(双季稻)九百一十五点七斤,加上小麦和其他杂粮,共产粮食一千零二十斤。普宁县平均每亩产水稻(双季稻)九百一十多斤,加上杂粮,也达到一千斤以上。澄海、潮安、潮阳三县都继续保持了去年获得的“千斤县”的称号。澄海县十六万亩双季稻,平均每亩产粮食一千零九十六点七斤,比去年增加九点七斤。潮安县虽然晚稻受商品肥料供应不及时的影响而减产,但是早、晚两季水稻每亩平均产量仍达到一千零九斤。潮阳县晚稻因严重受旱而减产,但是早、晚两季水稻仍保持去年每亩九百零八斤的产量水平;加上杂粮,平均每亩产粮食一千多斤。
新华社广州8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曼报道:广东省潮汕平原五个县今年都是每亩产粮食一千斤以上。获得这个成就的原因在那里?记者曾就这个问题访问了当地的领导机关。据谈,原因主要在于中共各级组织的领导干部深入农村,依靠农业社,正确地组织了群众性的农业技术改革运动。
中共汕头地方委员会和各县委员会的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具体指导一区、一乡的生产。潮安县二十九个县委委员中,经常有十四个驻在各重点区和重点乡。各区、乡也都分别培养重点乡和重点社。各区、乡、社就根据各个农时季节,制定短期生产计划,开展劳动竞赛,组织观摩评比,形成了群众性的生产高潮。例如,冬闲期间开展以兴修水利、积肥为中心的劳动竞赛,春播季节组织以推广良种、培育壮秧为中心的观摩评比。这样,一环接一环地贯彻各项增产措施。今年晚稻生长期间,由于商品肥料缺乏,各县就曾经开展积肥竞赛,农业社普遍做到追肥两三遍。这样,具有群众性的劳动竞赛就很有成效地传播了新经验、新技术。
中共汕头地方委员会和各县委员会在领导农民开展农业技术改革的时候,注意以活的事实来说服农民,及时组织农民总结和推广经验。潮汕平原的农民过去种植水稻习惯大株稀植,产量不高。今年他们普遍推广了以小株密植为中心的一系列先进技术。这是当地中共组织从1953年以来,采取试点示范的办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广的结果。几年来,各县都派出一批干部分驻在一些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所在的农业社里,和他们共同研究和总结生产经验,并且运用召开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老年农民座谈会等形式,来传授和交流生产经验。特别是今年,各县还加强了对山区和低产区生产的领导。去年揭阳县全国农业增产模范林炎城领导的云光农业社,推行水稻单株密植,创造了全国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高纪录。中共汕头地方委员会及时总结了这个社的丰产经验,并且在全专区范围内组织了“学习林炎城丰产运动”。仅揭阳县就有二百一十二个农业社成立了“林炎城丰产小组”;各社都留了丰产田来作单株密植的试验。各县推广的单株密植的水稻,比小株密植的水稻增产更多。
潮汕平原中共各级组织认识到培养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是顺利开展农业技术改革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年当地共训练了农业技术人员七万多人。技术指导站和技术研究小组已经遍及各区和每个农业社。农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潮汕平原中共各级组织在领导农业技术改革工作中,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例如,今年推广早稻旱播和单株密植的时候,部分地区发生不顾具体条件盲目搬用的现象,以致造成减产。但是,这一错误在播种晚稻的时候得到了纠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