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创造棉花丰产新纪录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9
第3版()
专栏:

  创造棉花丰产新纪录的人们
  新华社记者 汪波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三连薛占春小组,今年在玛纳斯河流域垦区安集海农场种植了苏联“六一一”品种棉花一百亩。根据最后计算结果,平均每亩实收籽棉六百六十九点六五斤。其中有三亩八分四厘棉田获得高额丰产,平均每亩实收一千六百八十六点四六斤,比新疆军区植棉能手刘学佛领导的植棉排去年创造的全国棉花丰产纪录高出二百九十三点六斤。
薛占春小组的新纪录立即引起垦区内人们的注意。除垦区部队负责干部亲往安集海农场祝贺外,兄弟农场很快派来代表询问经验,准备带回去推广。正在玛纳斯河流域拍摄棉花丰产影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也赶来把薛占春小组人员和丰产棉田摄入镜头。
这个小组共有四人。组长薛占春是共产党员,在建设边疆的生产劳动中连年立过四次功。他和组员杨来生、谢富恩和王世兴,在垦区内都有四年以上的种棉花历史,但是过去棉花的产量不算很高。去年他们听到兄弟农场刘学佛排获得高额丰产的消息后,全组决心向他们学习,认为刘学佛排能做到的,他们也一定能够做到,并且争取突破刘学佛排的纪录,给国家生产更多的棉花。
他们争取丰产的工作,在去年秋季翻地翻耙的时候就开始了。将近一年来,他们运用了种植棉花的综合技术措施。春天,当积雪还复盖着田野的时候,他们就想到在选定的丰产地当中,有几亩土质坚硬的土地,这些土地水浇多了会变成泥浆,晒干后坚硬得和土坯一样,棉花的生长十分困难。于是,他们趁春耕还没有开始,便在风雪中用爬犁和筐笼从附近运来了沙土,在粘土地上垫起三寸多厚,终于使土壤变得比较适宜于生长棉花。为了缩短播种期限,播种是打着灯笼在夜间用机器赶着进行的,所以难免有漏播的现象。薛占春小组算了细账,肯定不可能会有全苗,他们便决定赶紧补种。但不凑巧,补种地水分不足,如果补浇早春的化雪水就会使地温降低,影响出苗。为此,他们就从附近河渠间挖来一担湿沙,补种时把湿沙盖在上面,终于克服了困难。棉苗将要出土的时候,忽然下了一场雨,使棉田的表面结了一层硬皮。为了帮助棉苗顺利出土,他们用手扒破地皮,疏松了土壤,棉苗就很快出齐了。经过间苗、定苗以后,一百亩棉田平均每亩有六千五百多棵棉株。高额产地的棉株平均每亩有七千二百多株,比一般大田多出约两千株左右。这样就为丰产奠定了基础。
前一时期,天气阴晴不定,气候较冷妨碍幼苗正常发育。薛占春等人在连队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为了保持地温,消灭浇水后土地的板结和除尽杂草,先后在棉花的行间和株间中耕了十五次。茂盛的棉花枝叶长起来以后,马拉中耕器不能进入田间耕作,他们就用锄头中耕,中耕时都是身体向后倒退着进行,以便两腿拨开枝叶,避免棉株损折。因此,一直到棉花成熟以后,棉田的土壤始终保持着疏松的状态。此外,他们还追施化学肥料和人肥等三次到四次,采用沟灌的方法浇水七次。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们常常牺牲了自己的午睡时间,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
正当棉株旺盛的时候,有几片地里的棉株叶子总是没生气地搭拉着。原来这些地方高低不平,渠水流向低处时流得快,粗一看地面是湿的,但高处因渗透不深,还是受了旱。为此,他们又想出办法,用锄头先把行沟挖松,并且堆起能够积水的小土坝,引水来补,使那些瘦弱的棉株也粗壮起来。如果渠边的棉株被水冲出了根,他们就随时培上土,有的还要用麻绳把它绑起来连在附近根子长得很稳实的棉株上,使它不被风吹倒。有的棉株长得倾斜了,也从树林中砍来带杈的细棍,把它扶正撑直。那一棵棉株结了足够的棉铃,就来重点整枝打顶,控制它的生长。那里有一个棉铃被虫咬开了孔,他们就在周围的棉叶上找寻,直到捉住虫弄死为止。大家甚至把打亮的手电筒挂在胸前,连夜撒杀虫药粉,保护了70%以上的棉铃都能裂绽吐絮。
由于他们自始至终地勤奋劳动,终于把棉花单位面积的产量,从刘学佛排的水平上提高了一大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