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苗乡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9
第4版()
专栏:

  苗乡纪行
  罗印文
“你想了解这个地方过去受干旱威胁的痛苦生活吧,告诉你,就是点起灯说上无数个夜晚,也是讲不完的。”
当我来到凤凰县千弓坪乡的时候,人们这样对我说。
聚居在这里的苗族人民,祖祖辈辈为了找寻水,不知道踏遍多少山头,钻过多少岩洞,到头来还是没有找到。
“人民政府只要能够给我们解决水利问题,我们子子孙孙也不会忘记。”
人民曾经这样深切地盼望着党和政府。
从解放的时候起,党和政府的干部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遍访山头和岩洞,结果还是一样。去年夏天,县长亲自率领五个干部来到这个乡,在一个古老的早就没有见过流水的洞边,仿佛听到一阵阵的潺潺声,于是拼命往下挖,用四根两丈长的竹子通下去,接连搞了五天五夜,才抽上来两担水。
当地党和政府确实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早在1951年冬1952年春进行土地改革的时候,人们就着手研究从根本上消除干旱的办法。听群众说,这里不是没有水,是因为这里的地漏水。地底下有河,叫做“阴河”。每年落大雨时,溪道里也有水奔流,但不久水就从地面上的陷眼流到“阴河”去了。1952年春天,人们为了把这宝贵的水蓄住,便在溪道源头筑了座坝,因为那时还没有筑坝的经验,工程质量不高,盛不住水。人们计议着要修大型水库,不能让成千成万的苗族人民的生活没有保障。但是,有些群众说,地漏水,蓄不住的。为了闹清楚这个问题,在1954年请来了地质工程师。地质工程师作了初步的勘查,判断溪道源头的地底没有褶皱和断层的构造,不会有阴河,在这里修水库不会漏水。人们高兴已极,湘西苗族自治州农林水利局派来了技术干部,立即开始设计。
简直有些急如星火了,当第一张设计图纸还在省人民委员会水利厅办公室,工程师们正在研究的时候,修正的设计图纸又送去了。这个拦水坝的工程是艰巨复杂的。如果万一设计不好,甚至万一地底下出了问题,那不是意味着干旱还要侵袭苗族人民吗?去年秋天,省水利厅派了副总工程师顾知礼来到凤凰。他在这里对地层情况、坝址和坝型的选择等,作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人们要把这个水库建成为最可靠的水库。
虽然地质工程师在这里勘察过,他们还是召开了老农座谈会,向他们了解地层情况,并且发动干部和群众上山作普遍检查。在溪道源头两边的山坎上发现了三个岩洞。要是岩洞同溪道下段的阴河相通,到水库建成,蓄水面超过岩洞时,水不就漏掉了吗?人们找来了黄泥水和桐油,往洞里灌,黄泥水和桐油不是流走了,而是流到溪道里来了,也就是说仍旧流到了未来的水库里,人们才算松了一口气。
那个作为未来水库的溢洪道的山洞有没有问题呢?尽管当地有人说,这个洞如何神奇,从来没有人敢进去过,湘西苗族自治州农林水利局水利科科长贺奇响,还是带领两个干部进洞去了。反复查看后,认为岩层构造和水库下岩层构造一致;同时他们在山洞出口的地方,测量了水流量,和进洞时水流量一致,证明水流经山洞时,没有消失或增加,也就是说里边没有通阴河的洞。
工程师们设计了三个坝址和八种坝型,反复进行比较,并且研究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修筑拱坝的经验,参考了苏联和波兰修筑拦河坝的经验,最后确定在山洞进口的地方修建拱坝。坝身高二十三点三五公尺,是湖南省第二个最高的坝。
1955年底,规模浩大的水库建设工程开始了,经得起水力重压的水泥从山西太原运来了,泄洪用的无缝钢管从鞍钢运来了。汉族技术工人和汉族岩匠都从外地及时赶来了。人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支援苗族兄弟!”在这个山村地区,不用说冬天是冷的,就是在春天,三月还有飞雪。汉族工人和岩匠,同当地参加修建水库的苗族民工一道,忍受着寒冷;有时甚至要跳到冰冷的水中进行工作,也都没有怨言。许多苗族民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工程,技术跟不上,汉族工人和汉族岩匠就耐心帮助他们。开始抬岩的时候,每一抬岩小组里,都有一个汉族岩匠参加,和苗族民工一起抬两天,教给他们如何套绳子,穿扛子。当民工们把石方快要抬到筑坝的地方的时候,岩匠们就来接肩。苗族民工欧启元说:“这些客家人(即汉人)真好,哪一样都帮助我们。”
今年6月初,这个命名为三江寨的水库建成了,苗族人民世世代代日夜盼望着的水,顺着那纵横交错的渠道,欢腾地流向田野。人们沿着渠道两岸欢呼着。眼睛不大好的七八十岁的老伯伯和老大娘,争着要人领到渠道边,他们说,我们看不着水,让我们去摸摸吧!
从这个时候起,这里许多田地再也不会受旱灾的威胁了。今年虽然两个多月没有下雨——是近几十年来没有过的大干旱,但水库所灌溉的一千四百多亩田,仍然比去年增产粮食十六万多斤。干旱所带给人们的说不尽的痛苦,一去不复返了。(附图片)
  湘西苗族自治州吉首县马动坳区的梯田 (民族画报稿)林国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