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见都”和“见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9
第8版()
专栏:

  “见都”和“见部”
  祖国春
在“十五贯”里,况钟同官僚主义者周岑的斗争表现于“见都”一场。夜静更深,况钟在上司的客厅里恭候接见,十分焦急。周岑迟迟不出,一味推延。终于推无可推,只得接见。
10月20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上发表了易槐的文章“谈首长难见”。有些事实好像是笑话。
这当然是个别的、极其少有的事例。为了让这样的事“从少到无”,还是可以说几句话提醒一下的。
下级从外地来到北京,求见部长,在招待所里,一等就是十天半月,再等又是半月十天。然而久等不“见”,下级等急了,便找窍门——“拍电报”,也可以说是情急智生了。
在外省,下级求见厅长,住在招待所里,也“一等就是半月”,再等可能又是十天。他们也会情急智生的吧。
在“十五贯”里,下司况钟和上司周岑是住在一个城里的。况钟“见”都,按当时制度,在堂前击鼓,上司非接见不可。据舞台上的剧情看来,况钟只等了一两个小时就见到了上司。
在易槐的文章里,下级是从外地乘火车或飞机来到北京或省会的。下级“见”部,下级“见”厅,一等就是十天半月,还未必见到。可见我们的工作制度上尚有必须改进的地方。
虽然打电报可以代替打鼓,打电报是现代化的“请求见面”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是不足为训的。鼓声一响,上司立刻听得见。电报发出去,谁知道首长什么时候看得见呢。从这一点看,五鼓天明前接“见”下司,能不能算作周岑的一个小小的优点呢?
当然,今天的社会和旧时代的社会,既有天壤之别;今天的首长和旧时代的上司,也不能相提并论。二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这里所谈的只是“见”的方式方法,不是把“都”和“部”等量齐观、混为一谈。这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中国人多事多,自然首长们就忙了。不过,在中央各部里,首长少则四、五人,多则八、九人,他们从批文件、开会议、看报告上抽出一点时间,早日接见应当接见的下级,为下级节省一点时间,为招待所节约一点水电,是完全可能的。
我十分赞成11月2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上编辑的话:“立即深入下去,经常深入下去。”深入下去的第一步,当然是接“见”下级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