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谈读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2
第8版()
专栏:

谈读书
 荒芜
“书林纪事”里有这样一条:
“李公择常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其舍曰李氏山房。”
李公择是北宋时人,和诗人黄山谷还有点亲戚。他离开庐山到开封去做官的时候,把藏书全部捐了出来,供人阅览。他的朋友苏轼曾为此写过一篇“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代大约因为刻书不易,好书难得,读书的人常得手抄。苏轼自己小时,就曾把他读的经史抄过一通。今天我们在旧书店里也还能买到他手抄的陶诗刻本。但李公择抄书竟多到九千卷,那种毅力,那种勤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所以苏轼在他写的那篇文章的结尾处,也不禁感慨系之地说:“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轼的话很引起我的一些感触来。
今年夏天,我到庐山去休养。临走以前,一位编辑同志要我写点游记之类的东西。任务既然指定下来,总得作点准备。于是我就拣了几本有关庐山的书,带在身边,以便路上翻阅。不料上车之后,才发现原来打算带的一本“徐霞客游记”竟忘了放进手提包里。幸好那并不是什么稀罕书,我想,到汉口借一本也就是了。
到了汉口,我就去找朋友借书。朋友是个作家,下去体验生活去了。他的爱人把我带进他的书房,让我自己去找。可是这间书房却使我大吃一惊了。统共只有一个书架,就是我们常见的,用木条条钉了起来、半人高、上下四层的那一种。上一层放了几本政治、经济读物,下一层堆着几叠报纸杂志,关于文学的,除一套“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之外,只有十来本新出的创作和翻译小说,连中间两层都没摆满。如此而已!一目了然,有什么可找的呢!吃惊和失望之余,我就问她,是不是他平常看的都是从图书馆或资料室借的书。她笑着说:“看书!他一天到晚,连开会和报告还忙不过来哩。就是书架上那几本,恐怕他也没有好好看过。”
我又跑到另一个朋友家里去借。比起那一位的书房来,这一位作家的可像样得多了。光是玻璃书橱就有三、四个。可是我得到的仍然是失望。因为站在那些书橱里的,十之七八是外国作家,从莎士比亚到尼古拉耶娃,真是济济一房。中国作家本就不多,古代的尤少,连屈原、司马迁、杜甫都还没有份儿呢,更谈不到一个小小的徐霞客了!原来这位朋友是不大读线装书的。
从庐山回来,正赶上鲁迅先生的纪念会。我因为陪外宾参观,得以细看鲁迅先生的藏书。最近,我又重读了他的杂文,我深感他的学识之渊博。读着他的作品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想起他那一箱又一箱的书,一橱又一橱的书,也很自然地联想起我的两位朋友。
不大读书或不大读中国书的作家,恐怕尚不止于他们两位。这只要去参观一下作家们的书房,大约就可以知道。
写书给别人读的人,自己却不去读别人写的书,这件事本身便有点古怪。而更古怪的是见怪不怪,反而说什么“创作嘛,只要下去体验一下生活就行了,其他都不关紧要”,说什么“鲁迅就曾劝人不要读中国书。”
一个读书不多的人,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一个不虚心向自己的优秀文学传统学习的人,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作家;我怀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