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互通有无中的新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3
第2版()
专栏:

互通有无中的新问题
本报记者 金雨困
目前,许多工厂生产的潜力很大而原材料的供应十分不足,这已成为当前企业最主要和最尖锐的矛盾之一。以沈阳市为例,大部分工厂今年的计划比去年提高了50%以上,个别的提高到二至三倍。而供应原材料的生产部门却并不能以相应的速度增加生产,因此国家给工厂调拨的原材料只能满足工厂所需的大部或一部。充分发挥社会上现有材料的潜力,开展兄弟厂之间的“互通有无”,虽不能根本解决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对解决材料的成套供应和紧急用料的供应,以保证部分企业顺利地完成生产计划,却有很大作用。沈阳市各工厂开展“互通有无”以来,帮助许多工厂解决了关键材料不足的问题,因而本来需要减产的可不减或少减了,有的厂还增加了生产。同时也避免了不少大材小用、优材劣用的不合理现象。目前看来,无论国营和地方国营工厂完成今年度生产计划所需材料,基本上已获解决,因材料供应不足而影响生产中断的现象,至今还未发生过。
互相帮助,以有济无,争取共同完成国家计划,这无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且在今后,由于计划安排可能不当,生产任务也可能不固定,材料此处积压在彼处不足或不成套的现象还会有,因此“互通有无”的办法仍然是需要的。
问题是“互通有无”必须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不能置之于混乱的“自由市场”上。目前,沈阳市许多工厂“互通有无”中产生了一些混乱和不正常的现象,主要的问题也就在这里。沈阳市从今年第二季度提出“互通有无”以来,开始时各工厂还能本着互相支援、互相调剂的精神,凡己所不需,都能拿出来帮助别人,因此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后,就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现象,加上组织领导的不足,情况就开始越来越不正常。货币,在这里已慢慢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例如某电工器材制造厂缺某种铜线,而有这种铜线的单位却不肯要钱,要求以电焊条交换。电器制造厂没有电焊条,就去四处寻找。而有电焊条的单位又提出以元钢换。有元钢的又要以铁线换……结果换了六、七个单位才换到所需的东西。类似这样的交换已成普遍的公式。影响所及,甚至到商店买东西,也要以等价材料交换,否则有钱也只能望物兴叹。沈阳轧钢厂在交通电器公司买一辆汽车,对方提的条件是十四吨线材。沈阳重型机器厂到沈阳联营公司(百货商店)买五十套棉衣,也需送上十吨生铁交换。
“物物交换”,这在目前普遍缺料的情况下,为了鼓励各企业交换材料的积极性,消除大家的思想顾虑,扩大调剂材料的范围,并不是不可采用的。但是有些工厂由于本位主义思想作怪,在进行物物交换时,完全背弃了相互帮助、以有济无的原旨。你如无物可换出,即使处在燃眉之急,也不给你通有无。大连工矿车辆厂因缺废钢有停炉危险,供应部门要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支援五百吨废钢;这个厂库存量虽不少,却拒不帮助。有的甚至乘人之急要求以少换多,或者是把人家的东西换进了,却不把自己应该换出的东西给人,企图一赖了之。总之不利己的事情他就不干。
随着物物交换的盛行,大家都想趁早抓一把,以便有“物”可换,否则手头没有点“资本”,腰板也硬不起来,甚至连参加物资调剂会议的资格都被取消(曾有通知,无物可换出者可不必参加)。于是,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现象都随之出现。争夺物资的现象有,类似囤积居奇的现象也有。只要市场缺什么东西,大家就抓什么东西。有了这些“奇货”在手,那么要换什么东西都不用愁。某单位一宣布只要有暖汽片,要换什么东西都可以;于是暖汽片就成为市场上的争夺对象,即使根本不需要暖汽片的也到处抓起暖汽片来。沈阳某机床厂盲目加大了供应计划,到处抓料,有什么炭素钢,他们就要什么,结果到第三季度末主要原材料超过定额一百四十万元。沈阳某机械厂第三季度购进的二百吨元钢,仅少量可作本厂加工代用,大部分是为了“换货”而购进的。沈阳某地方国营机械厂,近两个月换出的大量材料中,有89%是新购进的、本厂并不需要而市场上十分缺乏的物资。
本来材料供应情况比较紧张,加上大家到处乱抓,就人为地增加了紧张程度。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是不得了的事情。
从目前工厂库存材料情况来看,材料供应紧张程度应该有所缓和。无论国营或地方国营工厂库存量都是月月增加。据银行调查,目前全市国营和地方国营工厂的整个材料储备已平均超额20%,其中地方国营工厂超额47%。全市工厂积压的材料价值约达四千余万元,其中长期积压的材料约有三千多万元。材料的潜力仍然是很大的。但是目前的情况,看来却不是缓和而是更加紧张了。这就是上述的人为因素所促成的。特别是由于有些工厂看到明年度材料供应仍然可能紧张,因此还在继续到处拼命抓材料。有的抓得更凶了,有些长期积压的材料,现在是更不愿意调出了,都打算放在那里备日后“不时之需”。只愿调进不愿调出的情况更为普遍。这样,就把目前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弄得更加复杂化了。
材料供应的紧张情况虽不是一时所能解决的,但是目前某些人为的紧张现象必须迅速制止。供应机关的同志告诉我,目前许多工厂实际上已形成“六亲不认”的混乱状态。上级机关的材料调拨命令可以拒不执行,省市委的介绍信也可以置之不理,材料储备的真实情况,也摸不清楚。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谁对此都无能为力,而部局更是鞭长莫及。工厂说,我虽明知这样干不对,但是不这样干又怎么办?我不抢这碗饭吃,我就没有饭吃,谁管?……。但是,不管这些人怎样说,总不能听任这种混乱的“黑市”继续发展下去。否则将给明年的材料供应工作带来不堪设想的混乱。关于这个问题,中央有关的领导机关应该迅速采取对策,加强对材料调剂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人为的紧张局面逐步稳定下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