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改进北京市的猪肉供应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4
第3版()
专栏:

改进北京市的猪肉供应工作
黄植
这些日子,北京市民正同过去一样,有秩序地排队购买猪肉。但是,他们感到购买猪肉越来越困难了。谁要想买到一点猪肉,他就不得不冒着刺骨的冷风在早晨四、五点钟去排队,但排在队里也不一定都能买到。群众对这些现象很不满意。
猪肉供应紧张的原因,主要是生猪来源少了。不久以前,北京市食品公司搞生猪业务的同志向我谈及这问题的时候说,过去,他们的生猪库存可以供十天的销售需要,而现在库存的二千六百头猪,仅仅够两天用。自从8月以来,除了节日以外,北京市猪肉供应量不断减少。7月间,每个星期日宰杀生猪二千二百头,平时是一千八百头到两千头;至11月初,每天宰杀的已经降低到一千二百头了。
现在,北京市民到底每月吃得到多少猪肉呢?是不是吃得太少了?有没有可能在现在的情况下多吃到一点?这些问题是北京市民关心的,同时也是北京市领导方面所关心的。
目前这一千二百头猪的分配情况是:一部分直接供应给北京市内各级机关团体、部队,数量是四百七十多头;一小部分是供应外国使馆和北京的加工厂(加工成香肠、酱肉等出售),以及供应“沙锅居”、“都一处”等制作有特殊风味的饮食店;再一部分,约四百八十多头是在市上销售,供应北京城区和郊区居民和饮食店。
我从市场上购买猪肉的实际情况中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饮食店需要的猪肉数量相当大。据北京市商业部门统计,每天约需二百六十头上下,占市上销售数量的一半。最近北京市监察局在一个星期日派人在前门了解到的情况也证实这点:前门食品第一商店销售的猪肉有50%都为饮食店买去。以做烧麦著名的饮食店“都一处”为例,这个店原是计划供应的对象,但也常常在市上买肉,有一天就在市上买去三百多斤。
至于北京市公私合营的工商业户、手工业生产社、十人以下的伙食单位等购买的猪肉尚未计入。
第二,自从8月份起,北京市对机关团体猪肉供应数量减少以后,部分机关采购员便违反规定,同市民一起挤购猪肉。他们在购买数量有严格限定的情况下,采取分别排队,多处购买的办法;而在某些场合,他们便可一次购买几十斤。我在东四区副食办公室就看到这样的材料,10月7日北京市第二建筑公司的采购员跑到北新桥食品公司第二肉品零售店,谎说没有编造计划,一次买去猪肉一百五十多斤。10月14日北京市被服厂在东单区第一肉品零售商店一次买去猪肉一百斤。这并不是个别情况,据前门“万福楼”肉店经理反映,机关团体上他们店里买肉的很多,而且购买的数字都不小。
第三,在鲜猪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在北京购买酱猪肉、香肠之类并不困难,只是价格比鲜猪肉贵一倍以上。正因为加工酱肉比售卖生猪肉的毛利高近一倍,于是不少出售猪肉的公私合营店和代销店,便把应该出售给市民的猪肉搞起加工来了。有人从西单区了解到,有二十七户公私合营店和代销店都在搞加工。这个区的合营店“宝圣祥”以前很少加工熟肉,现在每天要扣下百十斤好猪肉来加工,加工熟肉的数字约占每日销售量的三分之一。
从以上事实看来,每日市上供应的猪肉,市民能买到的很有限,粗略计算,每人每月不过四两上下。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呀,现在的基本情况是猪源不足”。
这种看法有一部分道理,但同时,我认为就在目前情况下,让市民多吃一点猪肉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机关、团体的猪肉供应情况吧:
前面说过,北京市机关、团体、部队的猪肉供应量,从8月份以来在逐步压缩。8月份以前是按机关团体自己订的用肉计划供应,现在是按计划量供应30%(部队是50%),即计划一百斤,只给三十斤了。比较7月份以前的供应量已大大减少。平均起来每个机关干部每月还可以吃到一斤以上(机关的情况也很不同,不少机关、单位需要的猪肉也不到这个数量)。这比市民每月吃的多了三倍。当然,机关、部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同市民群众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肉食供应稍多一些也是合理的。但是,在猪肉供应十分紧张,市民群众意见很多的情况下,北京各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再少吃一些肉,使市民能多吃到一些。
最近几天,北京市商业部门也积极在安排猪肉的供应,准备把机关、团体的供应量再加压缩,同时,增加对市民的供应量。饮食店的需要也另行安排,不再在市场上同市民一起供应。这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分配状况,使供应趋于合理。我希望这个办法能及早实行。但是,更重要的是应当使北京各机关团体的工作干部和部队人员了解到市民供应的实际情况,了解到让市民多买到一些猪肉是完全应该的,发扬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